或許會有不少烏龜愛好者感到很納悶:
你是不是移情別戀,
要開始改養變色龍了?
這個嘛,
我的確也很喜歡變色龍,
但目前對於烏龜的興趣更高。
本次之所以會拿變色龍的文獻來探討,
乃是在 2009 年時美國學者 Karsten 等人的一篇研究,
首度發現了爬蟲對於照射紫外線的自我調控能力,
此研究在德國的爬蟲界引起了很高的重視。
我們在幾款爬蟲燈泡的維生素 D3 產出指數文曾提到過:
有關爬蟲的紫外線與維生素 D3 研究和探討,
竟然都是直接採用人類的研究資料!
不論是維生素 D 的作用光譜,
或者維生素 D3 的光降解,
全都不是爬蟲的資料,
而是人類的!
因此似乎可以說,
爬蟲相關的紫外線光譜研究太少了,
不得不套用人類的資料。
另外在紫外線對烏龜合成維生素 D3 的影響文中也提到了:
此研究紫外線研究可說開啟了紫外線與烏龜體內維生素 D3 關係的第一扇門。
因此我們有必要來看看這篇變色龍的研究,
看看能否也為養龜帶來一些啟發。
烏龜需要多少的紫外線 B,
始終是個急待解開的謎題。
至少就烏龜而言,
雖然可以找到一些關於烏龜和紫外線 B 的資料,
可很遺憾的是,
絕大多數都只是在測量數值,
不論是太陽光或人工光源的紫外線數值,
都不等於爬蟲或烏龜的實際需求。
我們在漫談陸龜的營養一文中,
引述了德國的一位專家 Hoppe 於 2000 年根據陸龜的維生素 D3 基本需求來推算,
整理出了紫外線B的照射時間。
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
此處的太陽光指的是德國在緯度 48.2 度的地方之夏日晴朗正午,
而中國哈爾濱的位置也才處於北緯 45.45 度,
可想而知對於身處亞熱帶或熱帶的地區而言,
陽光紫外線肯定比德國強得多了。
也因此坊間建議陸龜每星期至少曬個 10 分鐘的太陽,
換算起來還是合理的,
但請注意這指的是最低需求!
人類幫爬蟲計算紫外線需求量是一回事,
這並不等於爬蟲類真正的實際需求;
爬蟲類是否能自己調控紫外線的照射劑量,
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也是爬蟲飼主們最想了解的議題。
如今似乎有了一道曙光。
美國的學者 Karsten 等人在 2009 年發表了一篇針對七彩變色龍(豹變色龍)(Furcifer pardalis)的研究,
試圖理解七彩變色龍是否會因體內的維生素 D3 濃度不同而影響到照射紫外線的時間,
也就是七彩變色龍能不能自己決定需要照射多少的紫外線以產生體內所需的維生素 D3。
這個實驗分成了兩組七彩變色龍,
第一組三隻(一公二母)餵食的是含有高濃度維生素 D3(66-228 IU/g)的蟋蟀,
第二組三隻(二公一母)餵食的是含有低濃度維生素 D3(0.08 IU/g)的蟋蟀,
美國學者也註明了實驗室附近野生蟋蟀體內的維生素 D3 濃度平均為 0.2-8.2 IU/g。
實驗進行為期兩個月,
兩組變色龍關在同樣大小的籠子裡,
有著同樣的晝夜溫度和天然日曬與遮蔭。
實驗的結果發現:
餵食高濃度維生素 D3 蟋蟀的七彩變色龍,
會花較少的時間曬太陽(接受紫外線);
餵食低濃度維生素 D3 蟋蟀的七彩變色龍,
則會花較多的時間曬太陽。
況且兩組之間呈現出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
換句話說,
七彩變色龍會依據體內的維生素 D3 濃度高低,
來調節曬太陽的時間長短。
當體內的維生素 D3 濃度偏低時,
便會花較長的時間來曬太陽;
當體內的維生素 D3 濃度較高時,
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去曬太陽。
整個實驗的進行和構想其實非常的簡單,
但研究的成果卻帶給我們對於爬蟲飼養的重新思考。
由於先前的研究便已經在懷疑爬蟲體內可能具有維生素 D 受體,
如今本篇研究可說證實了爬蟲體內維生素 D 受體的存在,
此一受體使得爬蟲能夠很相當精確地感受並調控紫外線的照射,
並且維持爬蟲體內自己所需的維生素 D 濃度。
爬蟲眼睛能看見紫外線對此調控是否有所幫助,
目前我們仍舊不太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
爬蟲體內肯定具有維生素 D 的受體,
才能感受到透過食物攝取所造成的體內維生素 D3 增高,
並且主動減少紫外線的照射。
不過身為烏龜愛好者更想知道的是,
烏龜是否也有維生素 D 的受體以自我調控紫外線的照射量?
在 1997 年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就發現,
紋背曲頸龜(Emydura signata)會在不需要提高體溫的清況下去做日光浴。
烏龜曬太陽做日光浴可說是代價相當高的:
因為會暴露於獵食者面前、花掉很多的時間且有過熱中暑的危險,
所以肯定是為了某個更重要的原因,
烏龜才願意在不需要提高體溫的情況下,
繼續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做日光浴。
為了體內維生素 D 濃度的產生或調控,
是目前我們所能理解的更值得冒險的誘因了。
若不是體內的維生素 D 受體發揮作用,
紋背曲頸龜如何知道必須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日光浴?
不論如何,
我們僅能推測陸龜體內應該也有類似的維生素 D 來調控。
本研究帶給我們的另一個思考重點是維生素 D 的補充問題。
資深的陸龜飼主們大都建議新手,
在幫陸龜選購鈣粉時要挑選不含維生素 D 的產品,
深怕維生素 D 補充過量所造成的毒性問題,
並認為陸龜只要透過照射紫外線便能獲得生長所需的維生素 D。
如今看來這個觀點恐怕得有所修正了,
陸龜可以補充含有維生素 D 的食物或營養品,
但紫外線的照射時間勢必跟著調整減少。
特別是在掛在飼養槽上方的紫外線燈,
雖然未必如太陽光的紫外線那麼強,
但照射時間久了以後沒人知道是否會導致烏龜體內的維生素 D 濃度過高。
此時我們更應該提供陸龜足夠的遮蔭之處,
不論是在飼養槽內或戶外日光浴,
好讓陸龜自己依據體內的維生素 D 濃度高低來調整紫外線的照射時間。
豢養環境不提供充分遮蔭的缺點如今或許又多了一項:
對於已從食物中攝取充分維生素 D 的個體而言,
可能會導致維生素 D 濃度過高而中毒。
我們在太陽光紫外線的威力一文中就曾經提過,
太陽光的紫外線威力非常強大,
短短的時間了就足以令陸龜體內的維生素 D3 濃度暴增,
讓人工光源的 UVB 望塵莫及。
尤其是身處亞熱帶或熱帶地區的環境,
太陽光的威力更是驚人,
況且不像高緯度國家的冬季日照不足,
豢養環境的遮蔭更是必須強化的項目。
另一個有趣的思考則是針對陸龜幼體的習性與食材。
野生的陸龜幼體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躲藏,
並不輕易地將自己暴露在日曬當中,
陸龜愛好者往往感到很疑惑這是否會導致日曬不足,
並造成維生素 D 缺乏症狀,
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長和發育。
然而實際上這個擔憂如今看來是多餘的,
一方面戶外的太陽光紫外線相當的強烈,
陸龜幼體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做日光浴;
另一方面幼體也可從食物中攝取到一定份量的維生素 D,
例如動物性物質就是個很不錯的維生素 D 來源,
雖然至今仍有許多陸龜愛好者無法接受陸龜會吃動物性物質的事實。
不過有別於一般人的刻板印象,
有些植物性物質也可提供陸龜相當程度生長所需的維生素 D。
德國陸龜專家 Hans-J. Bidmon 在 2014 年所發表的文章,
或許能夠讓我們對於陸龜食材有著不同的思考:
許多陸龜飼主都發現了陸龜常常擺著新鮮的食物不吃,
反而去吃開始產生發霉現象的剩餘食材,
這是因為生長在剩菜上的真菌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D2,
尤其是經由陽光照射的真菌能夠製造大量的維生素 D2。
其實磨菇能提供豐富的維生素 D 在人類的營養學是個廣為人知的事實,
例如許多研究發現菇類只要稍有紫外線照射,
其體內的維生素 D 含量便會遽增數十倍至近百倍,
蕈類的每百公克的維生素 D 產量甚至能夠遠遠超過鮭魚!
只不過在爬蟲飼養的領域就少有人提及真菌或蕈類對於補充維生素 D 的重要性。
我們回過頭來看許多棲息在森林底部的品種如麒麟陸龜(凹甲陸龜)(Manouria impressa),
麒麟陸龜顯然曬太陽的時間相當的少,
但野生麒麟陸龜卻又沒發生維生素 D 和鈣質的缺乏症狀。
如果由麒麟陸龜人工繁殖後代的四年飼養經驗一文來看,
不論是動物性物質或蕈類,
都能夠提供維生素 D 給陸龜食用,
或許因而減少了麒麟陸龜必須拋頭露臉曬太陽的時間。
無論如何,
美國針對七彩變色龍曬太陽時間的這篇研究,
的確告訴我們爬蟲類(至少是變色龍)具備依據體內維生素 D 濃度而調節日光浴時間的本能。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
研究僅是發現了曬太陽時間的明顯差異,
我們並不清楚變色龍曬太陽前後的體內維生素 D 濃度和鈣質濃度。
不論是歐系陸龜體內的維生素 D 濃度變化、太陽光紫外線的威力、紫外線對烏龜合成維生素D3的影響三篇,
都提供了陸龜抽血濃度的寶貴數據可當作日後研究的參考比較。
我們衷心期盼在不久的將來,
能有更新的研究出爐,
提供我們較客觀的血液濃度數據。
Karsten, KB. et al (2009): Panther chameleons, Furcifer pardalis, behaviorally regulate optimal exposure to UV depending on dietary vitamin D3 status. Physiol Biochem Zool 82(3):2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