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答是:
只要沒影響到陸龜的健康,
德國和美國的陸龜界,
目前不傾向於有蟲就驅。
簡單的說,
好端端地並沒必要動不動就幫陸龜驅蟲。
陸龜要不要驅蟲,
這是個困擾著許多陸龜飼主的問題。
有些飼主見到陸龜糞便內有寄生蟲,
就趕緊帶往動物醫院進行驅蟲。
用藥的確能夠很有效的治療陸龜體內的寄生蟲,
但驅蟲後的陸龜,
卻往往出現虛弱的症狀。
這不禁令人懷疑,
寄生蟲如果對陸龜而言是絕對有害的,
那為何會有如此的表現?
陸龜的寄生蟲感染情況如何,
文獻是否有相關的資料可供參考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打算探討的一篇研究,
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參考和思考。
這是義大利學這在 Traversa 等人在 2005 年所發表的一篇研究,
這是一篇相當容易進行的研究,
簡單的說就是檢查歐系陸龜的大便,
並加以統計分析寄生蟲的種類和含量。
接受本次糞便研究的陸龜總共有 62 隻:
西部赫曼陸龜(Testudo hermanni hermanni)37 隻(其中有 27 隻大於一歲,10 隻小於一歲)、
希臘陸龜(Testudo graeca)13 隻(其中有 11 隻大於一歲,2 隻小於一歲)
東部赫曼陸龜(Testudo hermanni boettgeri)6 隻和緣翹陸龜(Testudo marginata)6 隻(都大於一歲)。
這些陸龜來自八個不同的族群,
飼養在不同的地方,
其中有五個族群的陸龜是生活在戶外的飼養環境,
其餘的三個族群則是飼養在飼養箱內。
研究人員從 2003 年五月至 2004 年三月的這段期間,
蒐集了這些陸龜的糞便進行分析檢驗。
義大利的研究發現:所有一歲以下的歐系陸龜都沒寄生蟲的感染,但所有一歲以上的個體都有咽齒科蟯蟲的感染。
調查的結果發現,
所有小於一歲的歐系陸龜糞便中,
完全沒有蟯蟲和蛔蟲的卵和蟲體。但所有大於一歲的歐系陸龜糞便中,
都發現了蟯蟲(Oxyurida)的卵和蟲體;
另有一部分的個體則有蛔蟲(Ascaridida)的卵和蟲體。
在蟯蟲的品種之中,
主要是咽齒科(Pharyngodonidae)的多種蟯蟲,
另外還有箭形科(Atractidae)的 Atractis dactyluris,
和蛔科(Ascarididae)的 Angusticaecum holopterum。
至於不同陸龜品種和性別的線蟲感染比例,
則沒有顯著的差異。
但一至五歲陸龜糞便中蟯蟲的每公克蟲卵數(EPG),
則明顯的比大於五歲陸龜糞便還要多。
此外飼養於戶外環境的陸龜個體,
感染咽齒科蟯蟲的盛行率和強度,
也明顯的比飼養在飼養箱內的個體來得高。
其實是非常容易進行且獲得成果的。
調查的結果雖然就是一些統計數據,
該如何解讀才是重點所在。
我們首先要提醒的是,
這個研究雖然涵蓋了四大歐系陸龜,
很遺憾的是每一品種陸龜的個體並不多,
也就是母體數量偏低,
所以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就會受到質疑了。
但不論如何,
小於一歲的歐系陸龜個體,
完全沒見到線蟲的卵和蟲體,
最可能的原因,
應當是陸龜幼體被人以隔離的方式飼養,
因此不似亞成體和成體有許多機會接觸各種環境和同伴。
歐系陸龜放養在戶外的感染寄生蟲的比例比飼養箱內高很多。我們不禁要問,野生陸龜的寄生蟲感染比例會比較低嗎?
而不同歐系陸龜品種都有如此高的咽齒科蟯蟲感染比例,
況且感染蟯蟲的陸龜個體還都很健康,
這可就很有趣了。
根據義大利作者的解讀,
這可能和咽齒科蟯蟲的低致病性且能夠歷經陸龜冬眠而倖存下來有關。
不過我們如果換個角度來看,
陸龜的腸道內如果含有咽齒科蟯蟲,
也未必會影響到健康,
這對於不支持見蟲就殺的人士而言,
可算是一項值得鼓舞的發現。
但是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
義大利這次調查的陸龜對象,
全都是人工環境飼養下的個體,
雖然戶外放養陸龜之體內寄生蟲含量,
比飼養箱飼養的個體來得多,
這不等同於野生陸龜的感染現況。
當然了,
我們也可以推測,
野外環境比人工環境更複雜,
陸龜感染寄生蟲的機會可能更高。
是義大利的學者提到了本次的糞便調查中,
其中的一種蟯蟲 Alaeuris numidica 的出現,
陸龜幼體的部分肉食性被認為有利於此蟲的繁殖。
這隻蟯蟲在赫曼陸龜、希臘陸龜和四趾陸龜(Testudo horsfieldii)身上,
都已經被人報告過了。
而義大利這次的調查研究中,
則在一隻緣翹陸龜成體和兩隻希臘陸龜的糞便中,
也發現了 A. numidica 這隻蟯蟲的蹤跡。
緣翹陸龜還是首度被發現糞便內有這隻蟯蟲的。
義大利的學者表示,
本次研究呼應了先前研究的假設:
這隻蟲的出現並非偶然。
不論如何,
這也算是歐系陸龜吃動物性物質的間接證據吧﹒。
緣翹陸龜成體也被人發現體內有 Alaeuris numidica 之蹤跡,這似乎間接提供了緣翹陸龜並非純素食動物的證據。
箭形科 Atractis dactyluris 和蛔科 Angusticaecum holopterum 的出現,
就要格外小心了。
根據義大利學者的說法,
箭形科寄生蟲被認為會造成陸龜明顯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在本次研究中的多隻赫曼陸龜感染了箭形科寄生蟲而未發病,
作者認為和寄生蟲的數量仍低有關。
一旦陸龜處於緊迫或虛弱的狀態,
箭形科寄生蟲將大量繁衍且侵襲力也會增加。
至於蛔科的寄生蟲,
本研究發現赫曼陸龜和希臘陸龜都遭受了感染。
義大利的研究學者同樣的認為,
這些希臘陸龜之所以未發病,
也是因為蛔蟲的數量不多。
一旦蛔蟲的數量暴增,
將導致腸胃道吸收的干擾,
嚴重時導致大腸的阻塞甚至喪命。
但所有糞便內出現寄生蟲的陸龜個體,
都沒有出現臨床症狀。
這對於不傾向幫陸龜驅蟲的飼主而言,
可說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至少在不誘發寄生蟲大量爆發而損害健康的大前提下,
陸龜體內的少量寄生蟲並不需要太過擔心。
但是如果陸龜遭受到緊迫的時候,
那就要小心寄生蟲的落井下石了。
不過咽齒科蟯蟲在大於一歲歐系陸龜的感染比例達到了 100%,
卻沒有任何一隻陸龜出現健康問題,
這可就是個很值得玩味的議題了:
如果蟯蟲在陸龜體內果真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那為何在所有大於一歲的陸龜體內都有蟯蟲?
或許我們應該仿效德國的陸龜界,
轉以正向的角度來看待蟯蟲對陸龜的可能貢獻,
而非像從前一樣盲目的見蟲就驅。
Traversa D., et al.(2005): Epidemiology and biology of nematodofauna affecting Testudo hermanni, Testudo graeca and Testudo marginata in Italy. Parasitology Research 98 (1):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