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陸龜愛好者,
我們引領期盼有越多的研究來幫我們釐清導致陸龜隆背的各種因素。
例如在加拉帕戈斯象龜在野生和人工環境的成長比較一文中提到了,
人工環境飼養的加拉帕戈斯象龜,
背甲長度是野生環境個體的兩倍;
而體重更是超過野生飼養個體的十倍!
另一引人注意的紀錄是,
蘇黎世動物園的象龜雖然成長非常快速,
但僅發生了「輕微的(slight)」隆背現象。
再如在豹龜在野外和人工環境的成長比較一文中提到了,
雖然卡達的野生動物保育中心的豹龜幼體,
又是吃水果又是成長速率過快的,
但接受觀察紀錄的豹龜幼體,
都沒發生隆背的現象!
此外在營養對陸龜隆背和龜殼高聳的影響一文中提到了,
當鈣磷比超過 2:1 時,
能夠很有效的預防隆背,
雖然我們懷疑研究資料的可信度。
另外在食物和環境對赫曼陸龜隆背的影響一文中提到了,
同樣是吃義大利原產地的天然食材,
竟然發生了一組九隻全部隆背而另一組完全不隆背的結果。
反觀第二組陸龜,
餵食的是許多外國陸龜專家們告誡不宜的人類蔬菜,
卻只有兩隻發生隆背。
上述的諸多研究都無法證實飲食和成長問題是導致陸龜隆背的主要因子,
而濕度或水分不足可說才是近年來最廣為接受的陸龜隆背成因之一,
很遺憾的是,
至今仍有不少陸龜玩家或專家堅持,
許多陸龜品種生活在乾燥的地區而沒產生隆背,
實在很難接受高濕度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所以濕度或水分不足的因素對許多人而言是很不具有說服力的。
美國的獸醫師 Heinrich 等人在 2016 年發表的最新研究,
或許可以提供我們更多有關陸龜隆背的因素和思考。
這兩位美國的獸醫師的研究實驗方法,
對於大部分的陸龜愛好者而言很具吸引力且似曾相識。
研究的對象總共有 130 隻人工繁殖的陸龜幼體,
其中有 64 隻豹龜(Stigmochelys pardalis)和 66 隻蘇卡達象龜(盾臂龜)(Centrochelys sulcata),
兩種陸龜幼體各自劃分成控制(無加溫)組和處理(有加溫)組兩組。
每一組的陸龜幼體都是飼養在 79 公升的塑膠盆內,
塑膠飼養盆內並無任何的底材,
但盆底都裝設了加熱墊。
在控制組飼養槽內的底部加熱墊僅是當作對照並未實際啟用,
控制組溫度的變動來完全自實驗室內的溫控,
從晚上 19:00 至隔日 7:00 設定在 19 °C,
白天從 7:00 至晚上 19:00 設定在 29 °C。
處理組飼養槽內的底部加熱墊則是真正啟用加溫。
也就是說,
控制組的陸龜幼體只接受到室溫的溫度影響,
處理組的陸龜幼體則提供了較溫暖的飼養環境。
本次實驗的時間為期兩年,
四組陸龜幼體的食材供應和放風時間都完全一樣。
研究期間的實驗室內平均溫度為 20.01 ± 0.18 °C,
研究期間的實驗室內平均濕度為 37.21 ± 2.25 %,
實驗室內的照明則是以日光燈在 7:00 至 19:00 之間透過定時控制點燈時間。
若從實驗組的各別環境差異來看,
控制(無加溫)組和處理(有加溫)組在濕度方面並無差異,
距盆底(加熱墊)3 公分處的濕度平均介於 35.62-37.45 % 之間;
距盆底(加熱墊)3 公分處的氣溫也沒有差異,
平均介於 20.23-20.75 °C 之間。
但盆底(加熱墊)處的氣溫就有明顯差異了:
豹龜之控制(無加溫)組的氣溫為 19.34 °C,
豹龜之處理(有加溫)組的氣溫為 34.31 °C;
蘇卡達象龜之控制(無加溫)組的氣溫為 19.33 °C,
蘇卡達象龜之處理(有加溫)組的氣溫為 34.57 °C。
也就是說,
四組陸龜在飼養兩年的期間裡,
真正有差異的環境條件是盆底加熱墊處的氣溫。
而經過了兩年以後,
控制(無加溫)組的陸龜幼體,
不論是豹龜或蘇卡達象龜,
都明顯比較小且無隆背現象;
處理(有加溫)組的陸龜幼體,
不論是豹龜或蘇卡達象龜,
都明顯很大且發生了隆背。
簡單的來說,
這個研究透過兩年的觀察發現,
不論是豹龜或蘇卡達象龜幼體,
在底面溫度較高的環境中生長較快況且會發生隆背,
在底面溫度較低的環境中生長較慢但不會發生隆背。
此研究的美國學者於是做出了結論:
陸龜的生長速率與隆背似乎有直接的關聯性,
兩者都因夜間的過度加溫而增加。
這樣的結論著實令人感到萬分的振奮,
總算有學者找到了陸龜隆背的因素了!
況且這個因素並不是這幾年來最熱門的「濕度」,
而是許多陸龜玩家或專家憋了很久悶氣的「生長速度」!
狂歡兩秒鐘之後,
我們還是得回到冷酷的世界來仔細的琢磨一番。
我們多年來不斷的在強調一個概念:
有關聯性不等於有因果關係!
這整個為期兩年的實驗是在非常低濕度(35.62-37.45 %)的環境中進行的,
也就是說陸龜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發生水分不足或不平衡的生長。
控制(無加溫)組的陸龜幼體在相對低溫的環境中生長,
底面的溫度平均值在 19.33-19.34 °C;
處理(有加溫)組的陸龜幼體則是在相當高溫的環境中成長,
底面的溫度平均值在 34.31-34.57 °C。
在低濕度環境中以高溫促進快速生長,
結果因水分不足或不平衡並導致隆背,
我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啊。
我們在沙漠陸龜初生幼體和幼體的水平衡一文中就曾提到過,
高濕度也無法預防陸龜體內水分流失,
尤其是在開放的空間之中,
陸龜體表的水分流失速度更快。
在開放的空間中高濕度都無法預防陸龜體內流失了,
何況是在低濕度且高溫的生長環境,
陸龜體內的水分不平衡只怕會更加惡化,
那麼陸龜最終發生了隆背也就絲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其實這種低濕度、持續高溫且無(保濕)底材的陸龜飼養環境,
對於華語圈的陸龜飼主而言並不感到陌生,
在陸龜飼養環境中不分晝夜的加熱保溫導致環境溼度過低,
再加上陸龜的飼養環境為了便於清理而使用不利於保濕的底材,
簡直是司空見慣的場景。
說穿了,
美國的這份最新研究只不過是重複了眾多陸龜愛好者的飼養方式罷了,
而且也獲得了同樣容易發生隆背的結果。
唯一不同的是,
美國在實驗過程中是透過底部加熱墊而非烤燈,
這對於反對使用底部加熱墊的人士而言,
可說是又一次沈重的打擊。
陸龜在底部加熱墊平均溫度超過 34 °C 的環境中也好好的生長了兩年,
發生了隆背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美國南加州的 Tom 在蘇卡達象龜幼體只用加熱墊不用烤燈的實驗一文中,
使用加熱墊養出了不隆背的蘇卡達象龜,
所以把隆背成因歸咎與底部加熱墊是不成立的。
美國學者的這個最新陸龜隆背實驗,
的確讓我們看到了很珍貴的成果。
但對於作者所作出的結論認為:
陸龜的生長速率與隆背似乎有直接的關聯性,
兩者都因夜間的過度加溫而增加。
對此結論我們則是抱持著較為保留的態度。
如果作者也能以高濕度、高溫的環境來實驗,
或許會出現很不同的結論或推論。
這方面美國南加州 Tom 已經給了我們許多實驗的成果,
他在蘇卡達象龜幼體不使用含有近紅外線烤燈的實驗和預防西部豹龜隆背的長期實驗兩次實驗中,
都發現長最快最大的個體反而沒發生隆背,
也就是早已駁斥了陸龜生長太快會導致隆背的論點。
無論如何,
對於不打算走提高環境溼度的陸龜飼主而言,
美國的這篇研究提供了很明確的訊息:
那就至少做出日夜溫差的梯度吧,
別再日以繼夜的烤烏龜了。
對於蘇卡達象龜和豹龜的飼養而言,
夜間氣溫就算降低至 19 °C 都不用擔心太冷,
而日間氣溫只加熱至 29 °C 也不用害怕太涼。
這對絕大部分的陸龜飼主而言就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美國南加州 Tom 的密閉式飼養槽方式雖然對於隆背的預防有著顯著的成效,
可惜密閉式飼養槽的建造裝設和維護管理都不太容易,
但夜間關閉保溫且不使用任何的保濕底材,
任何人卻都可以輕易的辦得到。
Heinrich, M. et al.(2016): Effect of Supplemental Heat in Captive African Leopard Tortoises (Stigmochelys pardalis) and Spurred Tortoises (Centrochelys sulcata) on Growth Rate and Carapacial Scute Pyramiding. Journal of Exotic Pet Medicine 25(1):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