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台灣今年(2011 年)正式開放進口,
豹龜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會是個話題物種
不論是針對飼養、繁殖或疾病,
將都會是積極探討的議題。
其實豹龜之所以迷人,
有一部分要歸功於背甲紋路,
尤其是有如豹紋般的斑點,
要如何以環境的因子來控制,
其實在國外的豹龜飼主間也曾進行過探索。
是坦桑尼亞的學者 Kabigumila 在 2000 年所發表的,
主題非常地吸引人:
坦桑尼亞北部豹龜的成長和背甲色彩差異。
同一位作者在 2001 年所發表的坦桑尼亞北部豹龜的食物研究,
我們也曾進行過探討,
基本上都是野外的觀察紀錄為主軸,
這一類的野外觀察紀錄,
老實說人為所造成的偏差可能性很高,
對於熱切知道豹龜在原棲地資本資料的飼主而言,
這些紀錄還是很值得參考和深思,
但可信度方面就要很小心了。
是坦桑尼亞北部兩處的三個國家公園,
坦桑尼亞北部是典型的半乾燥氣候區,
具有兩種降雨的模式,
"短降雨"的季節主要從十一月至二月,
而"長降雨"的季節主要從三月至五月。
此外這兩處地點的降雨量不太一樣,
賽倫蓋提(Serengeti)的年均降雨量為 857-976 mm,
而阿魯沙(Arusha)的年均降雨量為 650 mm。
觀察的期間從 1993 年十一月至 1996 年六月,
並且是在雨季的時候進行,
因為此時是豹龜最活躍的時候。
暗黃色和斑點的背甲且具有放射狀的黑色斑紋,這是在較潮濕環境下成長豹龜的特徵嗎?
對於陸龜大小的測量主要是直線背甲長(SCL),
這也是現行針對陸龜尺寸紀錄相當廣泛採用的方式。
長度小於 15 公分的個體歸類至幼龜,
最主要是這個此吋以下的性別難以區分;
雄龜的亞成體介於 15 至 20 公分,
母龜的亞成體介於 15 至 30 公分;
大於 20 公分的雄龜便歸類為成龜,
大於 30 公分的雌龜則歸類於成龜。
研究期間總共有 399 隻豹龜被做了記號,
而後續有 111 隻(27.8%)再度被找到作紀錄和比較。
觀察紀錄的成果分成兩部分,
即不同族群豹龜的成長速率差異,
以及不同族群豹龜的色彩差異。
其實絕大部分的陸龜愛好者都已經猜得到,
不同年齡和性別間的成長速率,
肯定會呈現出顯著的差異。
幼龜和亞成體的成長速率為每個月 6.9±1.4 mm,
成龜的成長速率僅為每個月 2.9±0.8 mm;
而母龜(亞成體和成龜)的平均成長速率為每個月 5.7±1.3 mm,
公龜(亞成體和成龜)的平均成長速率為每個月 3.2±1.1 mm。
換言之,
幼龜和亞成體的成長速率大於成龜,
母龜的成長速率大於雄龜。
豹龜的母龜體型本來就大於雄龜,
看到了這樣的數據紀錄,
我們都不感到意外。
成長在越乾燥的環境下,豹龜背甲的色彩表現就會變淺且散佈著小黑點嗎?
至於另一個紀錄:
不同族群豹龜間的色彩差異,
可就顯得很有趣了。
作者將豹龜的背甲紋路區分成兩類:
一類是暗黃色和斑點的背甲且具有放射狀的黑色斑紋,
另一類是淺色背甲上散佈著小黑點。
色彩的透過照相的方式,
總共在 93 隻成龜做了紀錄。
絕大部分(82.8%)的豹龜背甲呈現出暗黃色和斑點的背甲且具有放射狀的黑色斑紋,
其中雄龜佔了 88.3% 而母龜 18.8%;
有一些(17.2%)則表現出淺色背甲上散佈著小黑點,
其中雄龜佔了 11.7% 而母龜 21.2%。
單從性別的分布來看,
豹龜的背甲斑紋並未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在賽倫蓋提(Serengeti)(較高降雨量地區)的豹龜中,
具放射狀黑色斑紋的個體佔了 89.3%,
散佈小黑點的個體進占了 10.7%;
而在阿魯沙(Arusha)(較低降雨量地區)的豹龜中,
具放射狀黑色斑紋的個體佔了 44.4%,
散佈小黑點的個體進占了 55.6%。
此外兩地的豹龜色彩差異,
達到了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
作者推論認為,
豹龜背甲的斑紋表現,
對於在自然棲地的隱身是很具意義的。
在較乾燥的地區具有稀疏的色彩,
很可能提供了偽裝的作用。
而在潮濕陰暗的棲息地內,
就會表現出土黃色並有黑點。
背甲爆不規則白斑並發生黏甲,被德國專家質疑可能是紫外線的照射劑量過重造成的。
不過,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的,
看研究報告絕不可只讀表淺的字面內容,
必須詳加探究文章的可信度如何。
當我們仔細查看阿魯沙(Arusha)(較低降雨量地區)的被研究豹龜個體數時,
竟然發現總共只有 9 隻成龜!
也就是說,
其中有 4 隻是屬於具放射狀黑色斑紋的個體,
另有 5 隻是屬於散佈小黑點的個體。
我們不禁要懷疑,
這麼少的樣本數,
會不會說服力太弱了點?
況且這樣的分布概況,
也實在無法令人相信,
較乾的環境就必定會產生較多的散佈小黑點之個體。
來闡述較多雨地區的陸龜背甲會比較暗色,
而在較乾燥地區的陸龜背甲就會比較淺色,
例如紅腿象龜(Geochelone carbonaria)和希臘陸龜(Testudo graeca graeca)。
然而我們卻不得不指出,
單就多雨地區和乾燥地區之間的環境差異,
絕對不會僅止於雨量多寡而已!
例如食物多寡、溫度變化、紫外線強弱、棲息地的植被或躲藏地點等等,
都很可能是影響背甲花紋的重要因子。
尤其是調控紫外線的這招"密技",
被美國的一些繁殖家用來抑制豹龜背甲的色素生成,
藉以產出所謂的"雪白(Snow White)"豹龜。
無獨有偶的,
德國的陸龜專家 Bidmon 博士也發現到,
紫外線照射過度很可能是導致輻射龜(Astrochelys radiata)背甲爆不規則白斑並發生黏甲的原因。
或許雨量多寡其實也影響了紫外線的多寡,
於是乎陸龜在原棲地的背甲色彩深淺,
實在無法排除紫外線這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