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陸龜飼育環境的時候,
必須幫陸龜準備一個龜窩,
或者說得較學術一些~藏身地點(Refuge)。
龜窩或藏身地點其實就是陸龜晚上睡覺的地方,
很多陸龜都有歸巢的習慣,
也就是晚上喜歡回到原本的地方來睡覺和休息。
令人感到很好奇的是,
野外的陸龜是否也有相同的情形?
野外的陸龜會不會也迷戀同樣的睡覺地點,
或者因地點選擇性更多而有所變換?
人工飼育環境下的龜窩環境,
會不會是陸龜在沒得選擇時,
才不得不老是回到原來的地點去睡覺呢?
南非的學者 McMaster 等人在 2006 年發表了一篇很有趣的論文,
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線索、答案或思考方向。
這是一篇針對豹龜的野外調查研究,
而且是一整年三千筆的野生豹龜睡覺地點資料!
真好~......
我也好想參加這樣的研究喔~
南非的學者們針對野生豹龜晚上睡覺的藏身地點和方位,
進行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詳盡記錄和統計。
這樣的研究實在太有趣了,
絕大部分的陸龜飼主,
頂多只知道幫陸龜準備個龜窩,
想不到這世上竟然還去調查睡覺的方位。
在南非學者的研究當中,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
就是野生豹龜藏身處的溫度記錄了。
我們可從下表來看看:
季節 |
平均溫度(℃) |
最低溫度(℃) |
最高溫度(℃) |
春 |
17.6±6.3 |
2 |
32 |
夏 |
26.1±4.6 |
15 |
38 |
秋 |
21.3±6.3 |
3 |
34 |
東 |
14.9±5.2 |
-1 |
25 |
豹龜可說不太怕寒冷,
或至少從台灣地區的氣候來看,
豹龜在冬天的夜間,
其實是不用加溫的。
這個難得的野外資料紀錄,
姑且不論零下一度的最低紀錄,
冬天的平均 14.9 度,
在台灣的冬天夜間也並不多見。
這個資料真的很值得喜歡在龜窩內「烤」烏龜的台灣陸龜飼主們警惕。
研究學者還指出,
野生豹龜本身並不像許多陸龜一樣會挖洞,
而是選擇在灌木叢下休息過夜,
或者採用其他動物所留的洞穴。
在南非所進行的研究範圍內的豹龜,
對於藏身地點的植物有偏好性。
根據調查指出,
該地區豹龜當作過夜處的植物,
平均最喜歡的種類依序是:
枸杞屬的植物(Lycium spp.)、番杏屬的植物(Eberlanzia ferox)、野草叢和梨果仙人掌(Opuntia ficus),
分別占了 22.81%、18.16%、13.66% 和 11.09%;
而且豹龜也會隨著季節的不同而對植物的選擇有所改變,
枸杞屬的植物在春夏秋三季是最受豹龜喜歡的藏身地點植物,
番杏屬的植物則是冬天時豹龜的最愛。
學者的研究還發現,
春季和冬季是豹龜比較會回到原來藏身地點的時候。
春季時有 43% 的豹龜是整天待在藏身地點內,
而外出的豹龜有 5.3% 會返回原處過夜;
冬季時有 71% 的豹龜會待在同一個藏身地點,
此外也有 43% 的豹龜在下一個冬天會回來同一地點。
相較之下,
夏季和秋季則分別只有 0.3% 和 4.6% 的豹龜會回到原處。
從上述的研究資料我們不難發現,
豹龜只有在較寒冷的季節有「歸巢」的習性,
在活動性較高的高溫季節,
則顯然看不見這樣的行為。
這不禁令人懷疑,
我們還有必要幫豹龜準備睡覺用的龜窩嗎?
很多陸龜飼主喜歡將夜間烤燈對著龜窩內照射,我剛養龜時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只要清晨能照射得到陽光,很多陸龜其實晚上並不怕冷。
接下來的資料,
可就更令人感到新奇了。
南非的這份調查發現,
在春季和冬季時,
有 50% 和 57% 的豹龜會把藏身地點遷移至向北的山坡上,
也就是更容易接受到陽光(因為南非在南半球);
可是在夏季和秋季,
只有 5% 和 7% 的豹龜有這樣的行為,
也就是說豹龜其實是在躲陽光。
豹龜睡覺的地點挑「風水」也就算了,
學者甚至發現豹龜睡覺時還會挑「方位」!
簡單的說,
在冬天和春天這兩個季節裡,
豹龜在草木下的睡覺位置,
會選擇最有利於大清早就接能夠接受到陽光照射到背甲的方位;
而在夏天和秋天這兩個季節裡,
則會盡量挑選不會在一大早就曬到太陽的方位。
而且這樣的發現是呈現出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的。
換言之,
豹龜其實透過了風水和方位,
來被動式的調節自己的體溫。
在天氣冷的時候,
豹龜就會讓自己在清晨日出時就能曬得到太陽;
在天氣熱的時候,
豹龜就會讓自己在清晨日出時不至曬得到太陽。
其實也有一些研究學者發現,
豹龜在夏天的時候,
花在曬太陽(basking)時間非常的少,
因為夏季過熱往往對豹龜的生存造成威脅。
冬天時豹龜在入睡時會面向南方或者西南方,
好讓自己的背甲在清晨時能有接受陽光的最大面積。
對於陸龜飼主而言,
南非的這篇豹龜研究可說提供了許多的重要訊息。
首先是豹龜對於低溫的忍受度,
遠比我們所想像的來得要好。
野外的豹龜並未被冬季的低溫凍死,
但清晨時是否能獲得被動加溫而恢復活力,
或許是我們也要考慮的重點。
畢竟一般的陸龜飼主們,
恐怕不會精算到如何讓陸龜在清晨時就接受到熱光的直接照射,
我們的加溫燈泡始終都是固定不動的,
況且也未必符合陸龜在入睡時的位置。
對於戶外豢養且能接受清晨陽光的飼主而言,
這個問題就容易解決多了,
因為陸龜自己也會去調整位置。
夏季高溫又是另一個議題。
很多陸龜飼主總是有個刻板印象,
認為豹龜是生長在炎熱的乾燥氣候區。
殊不知研究發現野生豹龜在夏天也是會熱死的,
況且連豹龜在入睡時都想避免清晨陽光的照射,
因此當有學者發現野外的豹龜在夏天很少曬太陽時,
我們就不會感到意外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南非的研究發現,
豹龜在當溫度低於 15 度的時候,
會挖掘讓自己陷入鬆散的沙質底床裡。
雖然作者認為這或許是要減少體溫的降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這也不失為保濕的一種方式,
畢竟冬季也是乾旱的季節,
如何保濕也是野外陸龜必須學會的生存技巧。
這對於許多強調豹龜喜歡乾燥環境的飼主而言,
或許是個可以重新再思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