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詳細的談論到了地中海型的氣候、棲息地氣候,
以及氣候圖表與陸龜生活所在的熱島小氣候之間的差異。
因為照片不僅比文字更具說服力,
也更能讓人記憶深刻。
於是我在 2009 年五月中旬一個晴時多雲的日子,
拍攝了一些照片。
溫度的測量是採用電子數位溫度計。
陸龜的棲息地點是距離海岸 25 公里處的希臘小山丘,
海拔的高度約為 250 公尺。
伯羅奔尼薩(Peloponnese)就和希臘的大部分地區一樣,
也是東部赫曼陸龜(Testodo hermanni boettgeri)和緣翹陸龜(Testudo marginata)彼此相互重疊的棲息地點。
寬廣山丘地之一景。
到處零散的荒涼岩石很不適合農業用途,
很顯然的若由森林砍伐的角度來看,
早期人類也未曾使用過這片土地。
不過這裡被當成了放牧區,
經常有羊群被人帶來這裡吃青草和小灌木。
在此地我也從未發現獵人,
許多野生棲息地很常見的空彈殼,
在這裡我都沒看到。
不過徒步旅行者是不會在這種遠離旅行團行程的山丘裡迷路的。
野火在這裡也絕少遇到,
這可能是因為灌木林很稀疏,
也看不到許多棲息地可見的大量散置之乾木頭,
還有燒焦的氣體不會到處飄散且會自己消失。
在諸多的條件中尤其以氣候最為重要。
我們要問的並不是在寬闊環境中的中氣候(Mesoclimate),
而是烏龜生活之底床區的小氣候(Microclimate)。
適合烏龜的小氣候只有在全日照且避風的地點才會出現。
最原始或半自然的烏龜棲息地,
是一些具備特殊小氣候的熱島區域。
整個區域到處是岩石形成的景致。
界於岩石和灌木叢之間的受保護區域,
其底床不受周遭不斷吹來的風所影響。
常見的不同空氣層混和效應,
在這裡是不存在的。
在熱島之內的底床正上方,
只有很輕微的空氣流動。
大面積的緊密灌木叢也常常看得到。
底床以大都石材為主。
由於許許多多岩石和彼此重疊的岩塊區產生了許多的洞穴,
經常被烏龜用來當成隱蔽的巢穴。
下圖的三個紅圈,
是下午二點半時的測量位置。
- 太陽光底下界於岩石和灌木叢間的位置,只有少數幾公分高的植物。
- 灌木叢內幾公分的遮蔭區之底床正上方。
- 在一個一公尺深相當矮小的洞穴內部幾公分處。
首先是距離底床高度兩公尺處曬到太陽處的氣溫:27.3° C。
(譯註:氣象學上的氣溫測量是在離地兩公尺處的溫度)
為了做比較,
這個區域在五月的平均溫度是 19° C。
(譯註:氣象學上的溫度紀錄是離地兩公尺無日曬遮蔭處的溫度)
在熾熱的陽光下植物上方幾公分的地方,
溫度已經上升達 48.6° C。
灌木叢內遮陰處測得 28.7° C,
也就是比太陽下距地表兩公尺高的溫度還要高 1.4 度。
在洞穴內測得 19.5° C。
下圖的測量雖然說服力不怎麼夠,
因為我不清楚這隻烏龜在太陽底下待了多久,
我還是測量了一下背甲表面的溫度,
純粹要提供思考而已。
同一隻烏龜的腹甲溫度是 33.7° C。
根據過去幾年來的許多次測量經驗,
我曾說過腹甲的溫度最好是 35° C。
正如我常常觀察到的,
這隻烏龜的體內的水分是失去平衡的。
我總是會帶著容器並且裝了水,
並且讓特定的個體如這隻緣翹幼龜,
得以飲用從沙丘下挖掘出來的水源。
所有的烏龜都會藉機痛飲一番。
最後來看看清晨 6:30 時,
距離地面兩公尺高的溫度為 19.2° C。
有趣的是此時地表的溫度是 14.7° C。
就是說日問的溫差達 34° C。
讀者可以想想看,
自己給烏龜怎麼樣的溫差環境。
最後給讀者看看雙腳的照片,
讀者不難看得出在早上 6:30 時我的鞋子就相當濕了。
底床尤其是灌木叢內的底床附近,
以及生活在裡面的陸龜,
至少在清晨的時候是很潮濕的。
溼度隨著太陽的上升很快的就會變乾,
高濕度的空氣由於缺乏空氣的流動,
在白天時就像個鐘罩一樣籠罩著熱島。
無論如何,
地中海地區的溼度很明顯的比我們這裡(德國)要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