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去追蹤陸龜的人大都對陸龜很感興趣,
所以會特別去注意陸龜且覺得有趣;
至於進行陸龜研究的學者來說,
追蹤陸龜的意義可就非凡了,
因為研究的目的是要更了解陸龜,
特別是瀕危物種的保育,
如果能更詳盡的了解陸龜,
對於日後的復育也能提供更多值得參考的資料。
大抵可分長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透過人工搜尋的方式,
以人為方式記錄下陸龜在被人發現當時的位置和行為;
另一種則是安置無線電發報器,
隨時記錄下陸龜的行徑變化。
那麼這兩種不同方式對於陸龜追蹤的成效,
到底哪一個比較好呢?
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參考。
這研究的目的,
就是要比較在地人以視覺追蹤和無線電追蹤埃及陸龜,
是否有哪個比較值得信賴。
學者們所檢測比較的項目包含了:
最小凸多邊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95% 核心密度(kernel density)和活動中心估計(activity center estimate)。
其中的活動中心估計也等於 50% 核心密度。
這次參與實驗的埃及陸龜有五隻,
分別是四隻母龜和一隻公龜。
四隻母龜的直線背甲長度介於 92 至 105 mm 體重則介於 190 至 237 公克;
公龜的直線背甲長度則是 89 mm 體重為 160 公克。
學者們再這五隻埃及陸龜背甲上安裝了無線電發報以後,
就野放到棲地內。
埃及陸龜是北半球最小的陸龜,雄龜的直線背甲長平均為 9-10 公分,母龜則可達 13 公分。
日後的追蹤除了無線電發信以外,
還聘請了當地的內行居民來進行人工視覺的追蹤,
藉以作比較。
這個研究是在埃及西奈半島北部的保留區進行的,
該保留區佔地 250 平方公里,
海拔高度 0-30 公尺,
年均降雨量 50-100 mm,
研究地點的主要植物是單子艾草(Artemisia monosperma)。
該保留區內也住著大約 1400 位居民。
研究的期間從 2005 年二月至 2006 年六月,
由於埃及陸龜從六月至十月的第一個星期,
都是處於不太活動甚至是夏眠的狀態,
因此這段期間的紀錄資料就不拿來作比較。
有一組是每個月追蹤十次,
另一組則是每個月追蹤四次。
參與視覺追蹤的都是相當了解埃及陸龜的當地居民。
在研究進行當中還發生了一件小插曲。
這是在 2005 年十一月的時候,
有兩隻埃及陸龜被人抓走了。
而參予研究的視覺追蹤居民,
就追蹤了採集者的足跡,
走了好幾公里來到了一位朋友的家裡。
原來是朋友的小孩對於埃及陸龜背甲上的無線電發報器感到很好奇,
因此把兩隻埃及陸龜抓回來,
並拔下了無線電發報器來玩。
小孩的父親在了解狀況以後,
將兩隻埃及陸龜歸還給研究人員。
95% 核心密度(95% KD)則代表了整體的活動範圍。
50% 核心密度(50% KD)則被認為是活動中心的估計。
從這次的研究結果顯示,
無線電追蹤所的紀錄,
不論是最小凸多邊形法、95% 核心密度和 50% 核心密度,
都是範圍或面積最大的。
人工視覺的每月追蹤十次這一組,
雖然各方面的範圍面積都比無線電組來得小,
但還未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至於人工視覺的每月追蹤四次這一組,
這是所有的範圍面積都是最小的,
而且和兩外兩組比較起來,
都達到了統計學上的差異。
埃及陸龜的主要棲地是沙質環境,爬行過後的痕跡很容易就被人追蹤,並暴露躲藏地點。
這個研究的成果其實也不太令人感到意外。
每個月追蹤十次相當於每三天就追蹤一次,
每個月追蹤四次相當於每七、八天才追蹤一次。
兩者的可靠度其實絕大部分的讀者都猜得到。
由於無線電追蹤和每個月追蹤十次的成果相當,
本研究的作者盛讚人工視覺追蹤的優點:
一方面在經費方面比高科技設備來得便宜;
另一方面當地居民的參予研究,
不但有了經濟收入的來源,
也有助於提高陸龜保育的觀念;
況且以人工視覺追蹤的過程中,
還能觀察到許多陸龜的行為,
不論是進食或求偶;
而更重要的是,
在本次研究的意外插曲中,
還好是靠人工追蹤才找回被小孩抓走的兩隻埃及陸龜和無線電發報器。
所以本篇研究的結論認為,
在野外研究陸龜可以多多透過當地居民來配合。
不過作者自己也提到了,
本次參與研究的陸龜只有五隻,
樣本數太少了一點。
但對於本文學者的一些看法則抱持著不同的見解。
然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
本次進行研究的對象是埃及陸龜!
我們有必要針對埃及陸龜具備初步的了解,
才能理解與其他陸龜有何異同之處。
綜觀美國、英國、德國和台灣的陸龜網站,
德國論壇裡有關埃及陸龜的詢問比例和實際飼養算是最高的,
因此我們就以德國的資料當作主要參考。
根據德國的資料顯示:
埃及陸龜棲息在利比亞、埃及和以色列南部靠近海岸的地帶,
最遠不會距離地中海岸邊超過 120 公里的內陸;
冬天的平均日間氣溫不會低於 17-18 °C,
冬季夜間平均溫度則在 9-10 °C;
棲息地的年均降雨量至少有 50 mm;
埃及陸龜對於乾燥氣候的適應非常的好,
也就是很適合生活在沙漠和草原的環境;
從六月至八月由於氣候及為炎熱,
所以埃及陸龜是處於夏眠的狀態,
在其他的季節裏則相當活躍;
由於冬季的夜裡有時候會降至冰點,
加上此時是冬季潮濕的地中海型氣候,
埃及陸龜會把自己埋進沙裡,
等白天太陽照耀以後才又出來;
食物最豐富的季節則是在春天。
再加上本研究中也提到的,
人工視覺的追蹤主要是在沙地上,
也就是說在沙漠或沙地上觀察埃及陸龜爬行過後所留下的痕跡,
這個痕跡就連作者多說了,
只要遇到了下雨和刮大風,
就會消失不見。
那麼我們就要問了:
追蹤陸龜爬行後遺留痕跡的作法,
是否也能可靠的應用在其他型態的棲地?
例如沼澤生態、草原生態或森林生態,
要如何以人工視覺追蹤陸龜的足跡?
埃及陸龜腹甲的最大特徵,就是有兩個對稱的深色三角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我們在與兩位烏龜專家 Gerald Kuchling 和 Win Ko Ko 會談一文中提到了,
緬甸在 2001 和 2002 年的一次研究中,
透過獵犬協助搜尋的方式,
在一座山頭內總共找到了 30 隻緬甸星龜。
至於無線電發報器的使用,
緬甸當局曾經也放過一批七歲大的緬甸星龜幼體到野外,
可是這些緬甸星龜長期在人工飼養下,
學會了向人類討食物吃,
而不懂得如何在野外謀生,
因此野放的個體看到人類就主動靠了過來,
當然就被盜採陸龜的人抓走了。
三、四年前緬甸當局又野放了 50 隻 4-5 歲大的緬甸星龜幼體,
而且全都在背甲安裝了無線電發報器,
但這 50 隻緬甸星龜也全都消失無蹤,
被研究人員找到的只剩遭人拔壞的無線電發報器。
緬甸星龜的躲藏能力應該還算不錯,
不是人工視覺追蹤容易發現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
接受長期人工養殖的緬甸星龜不怕人類,
甚至會主動接近人類。
我們不清楚野放的埃及陸龜,
是否也有類似緬甸星龜主動接近的行為?
如果真是如此,
那麼對於野放陸龜的行為,
又會受到何種程度的干擾?
無線電發報器雖然具有精確定位和追蹤足跡分布的優點,
但對於陸龜當時的行為表現,
例如陸龜在吃些甚麼或交配行為等等,
仍舊要透過人為的觀察和紀錄。
在人工研究追蹤過程,
也能同時降低盜獵的機率。
至少對於陸龜愛好者來說,
無線電發報器所提供的活動範圍或活動中心,
其實都沒那麼關心或感興趣。
大部分的龜友急迫要知道的,
是陸龜怎麼在野外生活的,
這就非得靠人工視覺的追蹤才辦得到了。
緬甸星龜非常喜歡躲在枯葉下的環境,加上背甲的保護色,不太容易被人以視覺追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