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 年 4 月 25 日的產卵。
坑洞是在 11:00 的時候開始挖掘的,
在 13:30 時完全將坑洞封閉。
下蛋的過程僅需五分鐘,
絕大部分的時間是用在精確測量坑洞的挖掘上。
在坑洞關閉之後,
雌龜會透過腹甲不斷的來整平底床,
整個歷時超過 20 分鐘。
這窩卵總共有三顆蛋,
重量各為 14 公克,
長度 34 mm 寬度 24 mm。

第一隻烏龜經過了 54 天於 6 月 20 日孵出。
至目前為止所有的仔龜看起來都很健康而無畸形。
儘管陸龜是由人工飼養下的野生個體所繁殖的,
也唯有持續在結構良好的戶外豢養下保持健康,
並且進一步以合乎品種需求的方式來飼養。
我基本上是拒絕室內飼育箱的飼養。
幼龜在三歲之前不可放在大型的戶外豢養環境內。
陸龜到這個年齡為止都還過者極度躲藏的生活,
只有在早上和黃昏時短暫由躲藏地點現身,
取暖、進食後又很快的挖洞,
或者停留在稀疏的灌木叢內。
此時還不會做長時間的日光浴,
一方面由於體重輕很容易過熱或脫水,
另一方面被掠食者發現的機會將非常的高。
基於這個理由,
幼龜在一般結構的大型戶外豢養環境中,
可能會就此「消失」。
防寒玻璃屋作為最初的豢養區
在陸龜剛出生的前幾年,
大型且佈置合宜的防寒玻璃屋很適合當作豢養區。
防寒玻璃屋的玻璃上蓋下方要安裝鐵絲網,
以保護烏龜不被猛禽、老鼠或浣熊的攻擊。
窗戶的自動開關裝置也是必須的。
陽光
防寒玻璃屋的窗戶只要陽光一出現,
就要立刻打開。
在夏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一定要有部份的範圍受到遮蔭,
那麼烏龜才能夠找到自己覺得舒適的溫度,
而不會陷入過熱或脫水的危險。
特別是幼小的烏龜在過熱後很容易就死亡。
夏天的時候在陽光直接照射下,
溫度很快的就會超越 50° C,
這對位於毫無遮蔭容器內的個體而言,
可說是必死無疑的。
為了免除烏龜被飼養在不合自然且問題重重的飼育箱內,
防寒玻璃屋需要一些技術性的佈置。
在春秋冷熱交替之際,
在夏季氣候不佳之時,
防寒玻璃屋內於夜間和日間都需要額外的拷燈。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夜間使用控溫器和陶瓷加溫器。
烏龜認為光即是熱
在我們這裡(德國)的季節交替之際,
就算在白天的溫度對烏龜而言還是不夠的,
所以這裡必須有一些技術性的協助。
純粹就日間的周遭溫度而言,
視季節而定介於 18 至 30° C,
可是這是指「遮蔭處」的溫度,
這就是說,
烏龜在白天的任何時候,
都必須能夠找到熱源,
好把自己的體溫加溫至 35° C。
為此防寒玻璃屋內應該要裝設加溫燈泡。
烏龜認為光即是熱。
在光源下的中央位置,
溫度至少要達到 45 至 50° C。
烏龜能夠找到自己覺得最舒適的溫度區。
對我來說加溫最簡單的做法,
就是使用 150 和 300 W 的鹵素燈。
燈泡控制最簡單的做法,
就是透過定時控溫器來開關,
只有當太陽光不足時才點亮保溫燈。
鹵素燈具很便宜,
在建材市場內就可買得到,
相當的明亮且會放出良好的熱源(注意燙傷)。
窗戶自動打開裝置在溫度過高時,
會開起防寒玻璃屋的一小部分上蓋,
以防止過熱。
我們要記住,
週遭溫度都是指遮蔭地點的測量。
在太陽光底下測量,
就算在我們這裡(德國)的三月份,
都有可能超過了 35° C,
所以烏龜在太陽光底下能夠獲得足夠的保溫。
烏龜會根據太陽光射入的角度,
斜躺靠在一顆植物或物體旁,
並且將頭部和四之完全伸展開來,
將體表的面積增至最大。
紫外線 UVB 並非不用擔心
只有當烏龜在季節交替時,
以較長的時間飼養在人工照明環境的飼育箱內,
才需要 UVB 燈的照射。
紫外線燈在季節交替時的溫室內,
也是很有用的。
沒有了 UVB 的照射,
維生素 D3 就無法生成,
烏龜所攝取的鈣質就無法利用。
過去幾年間,
爬蟲愛好者很推從歐司朗的 Ultra Vita Lux 300 瓦。
此燈必須安裝在距離飼育箱底床 60 公分的高度,
並且逐步增加照射時間,
由剛開始的每日 5 分鐘,
增加至每周三次 60 分鐘。
一般建議的 100 公分安裝高度以及較短的照射時間,
對烏龜而言太少了。
紫外線照射燈和紅外線照射燈是不同的東西。
紅外線照射燈純粹是輻射熱,
例如市面上常見的電燈泡也算,
而無法提供紫外線照射。
紅外線照射燈雖然是輻射熱,
但對烏龜而言並無法使用,
因為這些燈太暗了,
而烏龜只接受明亮的光線做為輻射熱的來源。
一年 600 個小時的陽光太少了
在我們(德國)的緯度,
以最南方的博登湖(Bodensee)地區而言(譯註:比哈爾濱更北邊的緯度),
烏龜在活躍的季節裡,
每年接受到 600 個小時的陽光,
實在是太少了。
所以在季節交替的時候,
提供變溫動物足夠的輻射熱,
以便提供身體所需的 35° C,
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重點是在於輻射熱,
因為烏龜只有在定點溫度達 45 至 50° C 之特定高幅射熱下,
才能快速將自己的體溫增加至舒適且必要的溫度。
周遭溫度持續保持在 35° C 的高溫,
就算對郝曼陸龜而言也是太熱了。
周遭溫度偏低的話,
烏龜想當然爾無法獲得身體保溫所需的 35° C。
其他的佈置
防寒玻璃屋內的底床是含腐植質的花園土壤層,
可以混合入一些河砂,
好讓土質保持鬆垮。
其他所有的底質種類,
我個人認為都不合適。
因為烏龜從底床上吃東西,
有時候缺鈣時更會吃。
如果採用了不合適的底質,
可能會發生腸阻塞。
底床必須隨時保持濕潤,
不可完全變成乾燥。
最好的方式是用灑水壺模擬下雨的方式,
簡單容易的對防寒玻璃屋或豢養區灑水。
一般建議的偶爾噴霧方式,
雖然短暫的提高了空氣濕度,
但底床並不會因此濕透。
若要做為躲藏設施,
幼龜所能挖掘短藏的東西都可以使用,
剖開一半的花盆、軟木皮甚至一層厚草桿。
烏龜能很快的就利用各種躲藏設施,
因為烏龜的龜殼碰觸到狹窄黑暗的躲藏之處,
會有安全感。
裝滿草桿的小木屋空間也很合適,
上蓋儘可能要打開來。
此外在防寒玻璃屋內的整個面積都要種植植物,
並且以好幾公分厚的草趕鋪蓋住。
一方面幼龜需要草桿下相當潮濕的微氣候,
另一方面一但幼龜四腳朝天了,
也能夠毫無困難的再翻回來。
烏龜在稀疏灌木叢內也感到更安全自在。
草桿由於在潮濕的環境中會發霉,
因此必須經常更換。
野外的烏龜總是生活在灌木、雜草和樹根的保護之下。
空曠的地點特別容易導致仔龜焦慮並造成緊迫,
仔龜會以毫無目的的四處亂跑來表現,
正樣的舉止對烏龜而言是很不自然的。
原文網址:
www.testudo-farm.de/html/aufzuc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