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著手進行龜窩的布置,
龜窩或陸龜躲藏地點可說和陸龜的休息和睡覺息息相關,
特別是陸龜幼體有一大部分的時間是在躲藏狀態。
可是龜窩尺寸大小的選擇或施工,
相關的資料卻相當的少。
或許有些會挖洞或利用地洞的陸龜,
其相關研究可以提供我們在設計龜窩時的參考。
我們這次要探討的文獻,
是美國學者 Hazard 等人在 2004 年所發表的研究,
主題是針對沙漠陸龜(Gopherus agassizii)初生幼體(neonate)和幼體(juvenile)對於冬眠地洞的選擇比較。
我們都知道冬眠對於某些陸龜種類極為重要,
而且冬眠的位置要提供陸龜幾個月時間的躲藏使用,
如果冬眠環境或微氣候搭配不當,
很可能陸龜就會一睡不醒了。
因為秋季正值沙漠陸龜開始要尋找適當的冬眠洞穴,
而且很快地就會就定位進入冬眠。
學者們總共野放了 12 隻初生幼體(剛孵化兩個月內)和 12 隻幼體(年齡 8-9 歲),
並且安裝了無線電發射器。
在野放後的第 34 日(1999 年 11 月 20 日)所有的沙漠陸龜都停止了移動,
於是便假設沙漠陸龜都進入了冬眠,
研究人員然後開始尋找這些沙漠陸龜,
結果總共找到了 10 隻初生幼體和 12 隻幼體,
另有兩隻初生幼體無法尋獲。
然後學者們開始蒐集這 22 個冬眠洞穴的相關資料,
並且和同區域內的兩個未被使用洞穴進行比對,
試圖理解初生幼體和幼體對於冬眠洞穴的選擇,
是否有哪些異同之處。
沙漠陸龜的初生幼體和幼體對於冬眠地洞的選擇,會以囓齒動物所遺留的洞穴為主,再從中挑選適合自己體型大小和方位的地洞。
研究人員紀錄比較的項目包含了:
洞穴上方的植被種類與所占面積、與最近灌木叢的距離、地洞開口的方向、地洞的高度與寬度、地洞開口的坡度和地景的坡度。
調查結果發現,
洞穴上方的植被種類與所占面積、與最近灌木叢的距離或整體地景的坡度,
不論是不同年齡間(初生幼體和幼體)或是洞穴否被用來冬眠,
都沒有顯著的差異。
地洞開口的坡度則比地景的坡度陡峭,
而且初生幼體的冬眠地洞坡度比幼體的冬眠地洞更陡峭。
因此兩者所選擇地洞的長度和寬度尺寸也有所差異。
美國學者於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比較,
所採用的方法是地洞高度(H)和寬度(W)與沙漠陸龜體型高度(h)和寬度(w)的比值。
結果發現,
地洞高度和初生幼體高度的比值平均為 1.84±0.46,
幼體的 H:h 則是 1.53±0.30,
兩者並無顯著的差異;
而地洞寬度和初生幼體寬度的比值平均為 1.83±0.78,
幼體的 W:w 則是 1.68±0.40,
一樣沒有顯著的差異。
但當以地洞高度乘以寬度(HxW)去和陸龜體型的高度乘以寬度(hxw)做比較時,
初生幼體和幼體間就出現了顯著的差異了,
初生幼體的比值為 3.67±1.3,
幼體的比值則為 2.60±0.95。
初生幼體對於地洞開口的選擇並無特別的方向性,
但幼體對於地洞開口則傾向挑選特定的方向,
主要是開口朝向南南東方的地洞。
這兩者間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
美國的學者推測,
這可能和幼體的活動力較大有關。
不過正如作者自己提到的,
其他的沙漠陸龜研究,
則發現每篇調查的地洞開口偏好都不太一樣,
但大都會選擇偏向南方開口的地洞。
沙漠陸龜對於地洞的大小有一定的偏好, 高度為陸龜體高的 1.5 至 1.8 倍,而寬度陸龜體寬的的 1.6 至 1.8 倍,是最受歡迎的。
不過正如本文作者所提到的,
沙漠陸龜不論是初生幼體或幼體,
都會採用囓齒動物所遺留下來的地洞,
而不是真的自己去挖地洞來過冬。
只不過初生幼體撿現成,
不再特別開鑿就直接使用,
而幼體則會挖掘囓齒動物的地洞,
以符合自己的體型所需。
這也是為何幼體的地洞較為合身,
而初生幼體的地洞就偏大了一些。
小緬星對於我精心設計的「大型」龜窩毫不領情,
最愛躲在樹幹下方的縫隙睡覺。
而德國的陸龜專家 Wolfgang Wegehaupt 在他的新作歐洲烏龜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裡,
也提到了歐系陸龜在休息睡覺時,
會躲藏在背甲可接觸到物體的位置。
如果我們對照美國學者 Hazard 的這篇研究,
不難發現許多陸龜都會挑選適合自己或比較合身的藏身之處。
特別是對於初生幼體或幼體而言,
藏身之處其實也關係到體內水分的保持,
不論是地洞、縫隙或草叢下。
這對於有心佈置龜窩的飼主而言,
精心設置的龜窩不受陸龜的青睞,
肯定是一件很沮喪的打擊。
或許美國的這篇研究,
提供了陸龜愛好者在設計龜窩時的一個參考目標,
龜窩的高度為陸龜體高的 1.5 至 1.8 倍,
而寬度設在陸龜體寬的的 1.6 至 1.8 倍,
很可能會是最受陸龜喜愛的藏身龜窩尺寸。
很多陸龜都喜歡躲藏在較窄小甚至背甲可碰觸的位置。就算是精心設計的龜窩,如果大而不當,依舊無法獲得陸龜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