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了 60 天溫度 33 ° C 的孵育,
在 2002 年 7 月 9 日出現了破殼的動作。
第一張拍照是在 7 月 10 日早上,
並於下午五點的時候孵化成功。
龜蛋的大小為長度 36 mm 寬度 24 mm,
仔龜的重量是 12 公克。
卵黃囊所在的腹部皺褶,
和幾乎已經關閉的腹部,
可以看得很清楚。
對於飼養每一種動物而言是個加冕典禮,
也是符合品種的飼養與營養之生動證據。
成功繁殖歐系陸龜的先決條件是,
符合品種和自然的飼養,
以及低溫下的冬眠。
雄龜的求偶儀式
在冬眠過後沒多久,
雄龜就開始對雌龜進行求愛。
以人類行為的角度來看,
雄龜的求偶儀式是很粗暴的。
雌龜受到了跟蹤、包圍,
雄龜並且以咬住後腿的方式把雌龜拉過來,
使得雌龜停止前進。
雄龜透過龜甲撞擊的方式不斷的從正面攻擊,
咬住雌龜的頭部、頸部和前腳,
以迫使雌龜的頭部和前腳縮進龜殼內,
藉此雌龜的肛門區域又會自動的伸展出來。
一旦雌龜的前肢縮了進去,
雄龜立刻試圖騎上雌龜的背殼。
此時雄龜的內凹狀腹甲就很有幫助了,
雄龜如果沒有了這種腹甲凹陷,
將無法在高聳的雌龜背甲上停留。
雄龜則靠著前腿支撐在雌龜的背甲上。
假如雌龜尚未準備好,
就會不斷的逃走,
而整個求偶儀式則將重新開始。
如果雌龜坐下來,
那麼雄龜將立刻騎乘上去,
試著將自己的尾巴朝著雌龜的泄殖腔推進,
並且同時進行交尾的動作。
經過幾次的撞擊動作,
雄龜的頭部會往前而腿部會往後伸展,
同時肺部裡面的空氣會被擠壓出來。
因此這時候所發出的口哨聲響,
是和叫聲是無關的,
而是肺部受到猛然壓縮的結果。
交尾
交尾只有在雌龜也準備好時才會成功。
雌龜會略為舉高尾端的龜甲,
並且准許雄龜將其陰莖送入。
假如雌龜尚未準備好交尾,
就會逃進矮灌木叢或者狹窄的躲藏地點內。
這麼一來完全成熟的雄龜就沒有機會騎上來了,
並且會去找其他的雌龜碰碰運氣。
交尾的本身相較於整個求偶儀式,
是很短暫且不引人注意的。
雌雄龜雙方的表現算是相當平靜。
雄龜只有短暫的直立站起,
有時候甚至有稍微後傾的現象。
性別比例
根據我的觀察,
烏龜的性慾和溫度有關。
求偶儀式只會在春天和秋天觀察得到。
全年飼養在「人工熱島」環境下的烏龜,
並不會發生性慾過旺的情形,
而是和野外的情況一樣,
烏龜彼此是生活在一種相當開放與和平的關係中。
我早年所飼養的雄龜由於飼養温度過低的緣故,
整年都很有積極交配的欲望,
甚至時而必須與雌龜或其他的雄龜彼此隔離。
然而在人工養殖下的烏龜,
由於豢養區的空間有限,
有必要降低雄龜的比例。
一隻雄龜應該配上三至五隻的雌龜。
這樣的性別比例,
對一個空間足夠且結構完好的豢養區而言,
是不會發生問題的。
如果烏龜飼養數量較多,
雄性比例較高且豢養區太小,
那雄龜在春天交配季節過後,
就有必要與雌龜相互隔離,
直到秋天來臨為止。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另一個具有相當空間的隔離豢養區。
雄龜在錯誤的飼養環境下,
有時候會出現很激烈的打鬥,
看起來非常像是求偶的行為。
因此雄龜在夏天的時候,
也有必要單獨的飼養。
產卵
在交配過後約四到六週,
雌龜開始在豢養區內尋找合適的產卵地點。
我們能夠觀察得到,
雌龜在不同的地點以鼻子來檢查溫度和濕度,
有時會試挖壕溝洞穴。
假如沒有找到合適的地點,
雌龜將變得很焦躁不安,
並且也會試圖逃出豢養區。
如果發現地點了,
雌龜便會以後腿一點一點的挖出一個 10 至 15 公分深的坑洞。
每次看到這個景象我都感到很詫異,
雌龜靠著第一眼看起來很不適合挖掘的胖胖後腿,
做起事來竟然如此的技巧成熟。
龜卵在很短的時間內彼此被黏稠液體給擠壓在一起,
雌龜以後腿來蒐集並將整窩的卵來回挪動,
直到都獲得妥善的安置為止。
最後,
整窩的龜卵被小心翼翼且一點一點的封閉,
底質也會被踏平而變密實。
完全封閉整窩卵的底砂,
將靠著雌龜以龜甲的協助,
一層一層加以平整和變得更密實,
直到完全疲憊不堪的雌龜,
以蹣跚的步伐尋找隱蔽的地方,
並且終於獲得一次休息。
產卵處受到極完美的封閉,
並且有時會以額外的物體來偽裝,
終於無法辨識出地點了。
在野外這是極有意義的,
因為龜卵對於某些哺乳動物而言是美味大餐,
並且會好好的加以追蹤。
在我們烏龜所生活的野外環境裡,
在這個季節有許多這類被挖掘出來的「巢穴」,
裡面充滿了破碎且被舔乾淨的蛋殼。
郝曼陸龜在七至十二歲時便達到性成熟了。
西部亞種和巴爾幹赫曼陸龜以四週至每年兩次的時間間隔,
每次產下二至最多八顆卵。
東部亞種則一年生三次蛋,
每次五至十二顆卵。
龜卵的大小不太一定,
長度介於35 至 45 mm,
寬度介於 20 至 30 mm。
特別是年輕的雌龜所產之卵,
其大小與產卵的數量有關。
每一窩卵的數量越多,
每一顆卵的尺寸就越小,
所孵出的仔龜就越小。
根據龜卵大小的不同,
重量介於五至二十公克之間。
龜卵的外表是白色的,
而且龜殼相當堅硬。
形狀變化很大,
從長橢圓形至幾乎圓形都有。



雌龜在完全離開產卵地點後,
我會小心翼翼的以勺子來打開產卵處,
並且用刷子來掀開龜卵。
從前我是把龜卵放在塑膠碗內,
裡面裝了花園泥土,
上面用軟鉛筆做上記號。
多年來我進行過許多孵化方法的試驗。
如果打算要孵化以雌性為主的烏龜,
我就以空氣濕度 70-80% 以及溫度 33°C 的環境來孵化「托斯卡納族群」的烏龜。
到了今天,
我只有在前 25 日還以這種固定的溫度來孵化。
在剩餘的孵育日子裡,
我接上了一個定時器,
並且把白天的溫度設定在 33°C 最高 35°C,
夜間則降至約 25°C。
溫度是以電子控溫器來調節,
感溫裝置則放在龜卵的旁邊。
此外我用底砂覆蓋住塑膠碗內的龜卵。
大多數的孵化器有一個很大的缺點,
就是在容器內本身會產生溫差。
週邊區域可能因此比設定的溫度低了 4°C。
這一段時間以來,
我自己嘗試自製孵化器。
孵化的時間主要和溫度有關,
波動的孵化溫度會將孵化的日數由 58 日延長至 75 日或更長。
在野生環境中,
仔龜最早是在 90 日以後孵化。
我發現把龜卵放置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孵育很重要,
因為這符合了大自然所預設的發展模式。
根據我的經驗,
開放明亮的孵育環境,
會對發展早期烏龜造成緊迫。
許多仔龜過早孵化且不完全退縮的卵黃囊,
就是最好的證據,
因為烏龜與生俱來會受到光照的吸引,
想破殼而出並且躲藏起來。
完全埋在底砂內昏暗環境下孵化的仔龜,
從一出生就明顯的比較靈敏,
而且長期而言也比較有抵抗力。
關於這一點,
所有的陸龜飼主都可以由所謂的「自然孵育」的仔龜獲得證實。
孵化
仔龜直躺在卵內,
並且在腹甲中央形成大凹折。
仔龜透過所謂的破卵齒,
在蛋殼抓破一到幾乎看不見的細絲狀裂痕。
透過這些裂痕,
空氣得以進入胎膜,
而仔龜也開始呼吸。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要長達好幾天,
仔龜才會完全破殼而出。
在這段期間裡仔龜會把周圍的蛋白幾乎完全吃光,
還剩餘的卵黃囊部分則將縮入腹部,
並且藉此會測試破殼而出時的外在條件。
當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完成,
而且破殼條件是在最理想的狀態,
這時候仔龜便以頭部將胎膜撞出個小洞,
透過前腿的協助又把這個小洞擴大。
這些過程需要好幾個小時。
整個破殼過程可能需三日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龜甲開始伸展開來。
透過龜甲的伸展和翻轉的動作,
終於使得一大片蛋殼破碎脫離了。
如果卵黃囊在這個階段還沒完全縮入腹甲,
仔龜便會靜坐在破開的蛋殼內,
直到卵黃囊完全縮入且腹部皺摺關閉為止。
如果上述的準備流程在蛋殼未破前就已經完成了,
那麼整個破殼的過程可能只需幾個小時的時間。
剛孵出以後的仔龜的身體是凹曲的,
要幾天以後才會伸展開來。
在孵化過程完全結束以後,
我便將仔龜泡在裝了微溫水的小盤子中。
烏龜自己也會把頭泡入水中並大量喝水。
在泡澡以後,
仔龜便放進豢養區內,
與其他的小烏龜飼養在一起。
大多數的仔龜很快的就開始進食,
並且立刻各自行事。
就算仔龜沒有進食也不用擔心,
牠們不會挨餓的。
小烏龜還能靠著消耗縮進腹內的的卵黃囊,
撐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在我自己的實際經驗中,
從未發生仔龜無法自己破殼而出的案例。
我知道有人在漫長的等待之後,
想要試著將蛋殼打開,
或是仔龜在破開後的蛋殼內靜坐太久,
想要幫仔龜一把。
然而事實上我們需要耐心!
仔龜只會在蛋殼內待到完全發育為止,
而且外在的孵化條件對仔龜而言是最佳的狀況。
帶著卵黃囊孵出,
或者從蛋裏直接取出的仔龜,
體重都非常的輕,
況且也總是會造後續的成發育遲滯!
在野外環境的孵化過程中,
變異的程度更甚於人工的孵育環境。
包括孵化和相關的後續程序,
也都有很大的不同。
原文網址:
www.testudo-farm.de/html/schildkroetenzuc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