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裡的最頭痛任務,
就算是處理水族缸了。
老實說,
我很想換個五呎缸來玩玩荷蘭式水草造景,
無奈的是家裡的財政部長不准擴缸,
我也只能在現有的三尺缸重新設缸。
不過也好,
如果我玩了五尺的荷蘭式水草造景,
大概會以力求穩定為基礎,
畢竟五尺缸若要翻缸,
那可是會累死人的。
而現有的三尺缸此時就有優勢了,
因為翻缸不怎麼困難,
於是我又想要進行實驗了。
這次要進行的實驗,
不再是激烈的水草激紅實驗,
而是另外一種無二氧化碳低科技水草缸。
先前冰糖試驗所產生的氣味後勁很強,花了很大的工夫才將水族缸清洗乾淨並重新架好。
我在家中三尺缸轉型進行水草激紅實驗一文中提到了,
這幾年的低科技水草缸經驗,
讓我發現並體會到一個很重要的「天然材質」,
但此材質不論是 Diana Walstad 女士的著作或在美國諸多低科技水草缸論壇內都沒人提及,
那就是~沉木!
我在一篇台灣水族雜誌不願刊登的文章:「天然水草缸」的設缸,
就採用了兩支很大塊的沉木,
而娘家的低科技水草缸果然給足了面子,
讓許多較高難度的有莖水草欣欣向榮,
生長狀況超乎預期的好。
然而不論是日後的翻缸或我自己家裡的低科技水草缸,
把沉木去除了以後,
水草的生長狀態就不若從前了。
簡而言之,
從我自己這幾年的經驗來看,
低科技水草缸的「泥土」雖然能提供水草碳元素,
但無法提供許多高難度水草所需的濃度,
流木或沉木或許才扮演著更重要的碳元素提供角色。
有關從前荷蘭式無二氧化碳水草種植的兩本最重要文獻,都提到了底床內是否有鋪設泥土並不重要。
由於從前的荷蘭式低科技水草缸,
始終是我努力複製或追求的目標,
因此我仔細的翻閱兩本荷蘭式低科技水草造景的重要資料,
也就是 1980 年出版的「荷蘭式水草缸(Das Holländische Pflanzenaquarium)」和 1982 年出版的「客廳裡的奇景(Das Wunder im Wohnzimmer)」。
這兩本書的作者不約而同的指出,
泥土對於水草缸而言並非必要的,
底層鋪設未清洗的河砂其實就可以了;
而二氧化碳的使用也並非必要,
客廳裡的奇景(Das Wunder im Wohnzimmer)」書中所展示的造景缸,
全都沒打二氧化碳,
作者甚至提到了荷蘭水草玩家質疑使用二氧化碳的必要性。
換句話說,
荷蘭人在從前沒打二氧化碳的日子裡,
也沒那麼重視泥土的功效,
但為何荷蘭人就能種植出許多漂亮的水草?
最可能的原因,
應該是荷蘭式的水草造景之中,
使用了大量的流木或沉木。
原本很想在最底部鋪設分散的小沉木塊,但因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況且也不易變動,因此作罷。
荷蘭人從前的無二氧化碳水草栽培方式,
可說早就已經否定了 Diana Walstad 女士所標榜的「泥土」種植方式。
然而荷蘭人始終沒有說清楚的是,
雖然泥土並非是最重要的碳元素提供來源,
那麼對於無二氧化碳水草栽培方式,
大量用於造景的流木和許多有機材質,
才是更重要的碳元素來源。
於是我這次的實驗,
就是要測試流木或沉木,
到底能夠提供何種程度的二氧化碳濃度,
又能夠種活多少高難度的水草?
由於不太想動不動就翻缸,
為了如何著手,
我可說傷透了腦筋:
我購買了許多的小沉木,
打算大面積的鋪設在底床內,
透過沉木緩慢的分解來提供二氧化碳;
我購買了兩塊體積龐大的沉木,
想當作硬景觀且提供碳元素。
就這麼舉棋不定的過了好幾天。
先鋪設一層約 1.5 公分的山土,就當作是基肥吧,因為我不想經常進行水體施肥。
就在今年(2014 年)的 2 月 24 日,
在經過了許多的文獻查閱以後,
我終於動手設缸了。
我排除了在底床鋪設小沉木塊的做法,
因為埋在底砂下的沉木塊,
乃是處於缺氧的環境,
雖然木頭在缺氧的環境下也會被細菌分解,
但速度太緩慢了,
我沒把握這樣的作法能提供水草足夠的二氧化碳,
況且從前的荷蘭式無二氧化碳水草栽培方式,
也不是把沉木埋入底砂當中。
於是我採用了以兩塊大沉木當作硬景觀且提供二氧化碳的方式。
底床方面,
則先在最底層鋪設了 1.5 公分的山土,
原因是我這次設缸所用的底砂是荷蘭矽砂,
算是清洗得相當乾淨的底砂,
總是要提供水草根部一些營養吧。
況且由過去幾年的經驗累積來看,
山土或許能提供水草一些二氧化碳,
但對於某些高難度水草而言,
光靠山土的碳元素提供是不夠的,
更何況現在只鋪設了 1.5 公分的厚度。
換句話說,
較高難度水草是否能夠種得活,
還是得靠沉木來發揮作用了。
山土上方是前低後高的荷蘭矽砂,然後就是兩塊大沉木,一方面當作硬景觀,一方面提供水草碳元素。
就在設缸後的第二日(2014 年 2 月 25 日),
由於水色嚴重的黃化,
再加上兩塊大沉木佔據了相當大的底床面積,
導致剩餘能種植水草的空間遭到壓縮,
我毅然決然地把兩塊大沉木給取了出來,
以保持水族缸內完全無沉木的狀態。
那麼該怎麼運用沉木提供水草碳元素呢?
我突然靈機一動,
把腦筋動到了外置式過濾器上,
索性把過濾器內的陶瓷過濾環倒了出來,
並且改裝入小沉木塊當作濾材。
木頭在有氧的環境下分解速度較快,
小沉木塊在過濾器內能夠源源不絕的遭受高溶氧量水質的沖刷,
這對於提供水草二氧化碳將有莫大的助益。
由於我不太清楚要多少容量或表面積的沉木塊,
才能提供足夠的二氧化碳給高難度的水草,
於是先從少量幾根開始測試,
藉由觀察水草的生長狀況,
再來做沉木塊數量的調整。
沉木塊放入過濾器內最大的好處是,
就算日又想要增加或減少,
都僅需要針對外置式過濾器即可,
絕對不會去破壞水族缸內的造景,
不論是硬景觀或底砂。
荷蘭矽砂是相當乾淨的底砂,小心翼翼的加水的過程並不會產生混濁的現象。燈具遮住了背景板上的陸生植栽。
於是,
我這次的實驗就這麼定調了。
雖然查閱了許多文獻,
證實了木頭在水中的確會遭到分解並產生二氧化碳,
但思考了老半天要如何觀察沉木對水草生長的影響,
竟然是在靈機一動的情況下,
把小沉木塊放進外置式過濾器內,
藉由水流提供高溶氧以促使微生物對於沉木進行分解作用。
很遺憾的是,
我的這個實驗在無意中加入了另一個變數,
那就是燈具的更換。
由於我的背景板在突出水面的部分完全保留,
打算種植一些陸生植物來提高觀賞效果,
這也是老婆大人的要求,
她認為總是看水中的景觀也看膩了,
希望來點新鮮的。
可是當我把陸生植物釘上背景板後,
這才發現原本的 T5 燈具實在太礙眼了。
在整體考量之後,
我毅然決然更換成目前最流行的 LED 照明,
這也為我帶來了許多困擾和驚奇...
將小沉木塊放入外置式過濾器籃子中,透過水流沖刷促進分解的方式,提供水草生長所需的二氧化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