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越來越受關切的議題。
由於天然水草缸概念的興起,
因為添加到水族缸裡的物質,
包括腐屍、殘餌、落葉和魚屎,
都是未來的可能水草營養來源。
而在傳統的水草栽培觀念中,
更認為水草所需的巨量元素如氮肥和磷肥,
只需端靠上述物質即可獲得充足的來源。
但令許多水草愛好者不解的是,
為何氮磷等巨量元素不必額外補充,
而其他的微量元素卻得花大筆金錢購買?
水草肥料向來是個固定的開銷,
如果遇上了大型或大量的水族缸,
那麼水草的肥料就變成了相當沉重的負擔。
水草肥料相較於其他的園藝或農業肥料,
價格相對而言其實是非常昂貴的。
況且大部分的水草肥料,
也對其內容成分比例標示不清,
消費者也只能遵照指示使用。
這樣的資訊不平等,
水草肥料製造業者變成了最大的贏家。
長期而言,水草肥料將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如今 Tom Barr 提出了 EI 的水草施肥方法,
提供水草愛好者們一個更清楚的水草營養需求與輪廓,
水草玩家從此也可以自己購買化學藥品來配製水草肥料。
但對於走天然水草缸路線的玩家而言,
如何以最省錢的方式栽培水草,
始終是極力追求的目標。
腐屍、落葉和魚屎等並非我們能輕易掌控的,
但魚飼料可就不同了。
如果以水草營養的角度來看,
我們是不是能夠以魚飼料來代替肥料,
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
任何的魚飼料,
不論是活餌、乾燥飼料或冷凍餌料,
都是由生物所製成的產品。
而所有的生物縱使在外觀上差異如此的大,
組成構造的化學元素和營養需求卻很類似。
舉例來說,
碳元素 (C)構成了動物和植物體內 40-50% 的成分;
而比較不一樣的是氮元素(N)和硫元素(S),
由於動物體內的蛋白質較高的關係,
體內的氮和硫元素約為植物體內的三倍。
不過在植物所需的 19 種(或說 17 種)元素當中,
只有硼元素(B)是動物體內所不具備的。
但很幸運的是,
我們常用的魚飼料中,
其實是含有硼元素的。
換句話說,
在魚飼料中所含的化學元素成分,
也具備了水草所需的營養元素。
剩下的問題是,
魚飼料足夠變成水草所需的肥料嗎?
下表是一些餌料的分析:
元素(mg/kg 乾重) | 鱒魚成長飼料 | 鮭魚顆粒飼料 | 甲殼動物 | 活豐年蝦 | 活水蚤 |
B(硼) | - | 15 | 15 | - | - |
Ca(鈣) | 22,000 | 25,000 | 20,000 | 300 | - |
Cu(銅) | 14 | 19 | 65 | 16 | 30 |
Fe(鐵) | 200 | 363 | 85 | 270 | 400 |
K(鉀) | 10,000 | 13,000 | 12,000 | 13,000 | - |
Mg(鎂) | 2,300 | 4,600 | 2,000 | 1,500 | - |
Mn(錳) | 56 | 13 | 850 | 14 | 8 |
Mo(鉬) | - | - | 0.6 | - | 0.2 |
N(氮) | - | - | 84,000 | - | - |
P(磷) | 15,000 | 15,000 | 9,000 | 1,100 | - |
S(硫) | - | - | 6,000 | - | - |
Zn(鋅) | 95 | 120 | 140 | 120 | 120 |
在上表中未寫出的部分並非是零,
而是未做分析或資料未計載。
除了上述的魚飼料營養元素以外,
Diana Walstad 女士也根據各種的資料蒐集,
推測出一般觀賞魚使用的飼料之可能平均原素成分。
而根據美國國家環境研究中心(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 )於 1975 年所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
我們取得了伊樂藻(Elodea occidentalis)的分析組成。
另外根據沼澤學大師 Wetzel 於 1983 所發表的研究,
每一年每一平方公尺(m2)的淡水水草產量平均為 1.7 公斤。
於是我們整理成了下列的表格:
元素(mg/kg 乾重) | 平均魚飼料成分(mg/kg) | 伊樂藻最低元素成分(mg/kg) | 水草每年每平方公尺(m2)所需的魚飼料(g) |
B(硼) | 48 | 1.3 | 46 |
C(碳) | 430,000 | 400,000 | 1,581 |
Ca(鈣) | 32,00 | 2,800 | 149 |
Cu(銅) | 15 | 0.8 | 91 |
Fe(鐵) | 220 | 60 | 464 |
K(鉀) | 12,000 | 8,000 | 1,133 |
Mg(鎂) | 1,700 | 1,000 | 1,000 |
Mn(錳) | 23 | 4 | 296 |
Mo(鉬) | 1.3 | 0.15 | 196 |
N(氮) | 82,000 | 16,000 | 331 |
P(磷) | 23,000 | 1,400 | 104 |
S(硫) | 5,100 | 800 | 267 |
Zn(鋅) | 110 | 8 | 124 |
由上表來看,
需求量最高的其實是碳元素,
以 1,581 除以 12 等於 131.75,
也就是單以碳元素來看,
每一個月每一平方公尺的水族缸面積,
將需要投與 131.75 公克的魚飼料。
不過我們可以大方一點,
以每一個月每一平方公尺的水族缸面積投與 200 公克的魚飼料。
如果以一個 60x30 公分的水族缸面積來看,
就是每個月要投與 36 公克的魚飼料以供水草使用。
一旦魚飼料進入水族缸中,
便要透過魚隻、螺類和細菌的層層分解,
最終才能變成水草所需的營養型式。
氮、硫和碳變成了氨、硫酸和二氧化碳。
某些元素經由魚類的鰓部或尿液直接釋入水中,
例如硼、鉀、鎂、鉬、硫和碳。
鈣、磷、鐵、銅、錳、和鋅則透過糞便釋出。
然而金屬元素必須透過汙物中細菌和霉菌的作用,
才能變成水草所能吸收的營養。
也因此依賴魚飼料提供水草營養的水族缸,
底床內的汙物儘量不去清理,
以確保營養物質的分解與生成。
對於養殖密度很低的水草缸而言,
以魚飼料代替水草肥料也是可行的。
差別主要在於是魚類或細菌為主要的分解者。
不過魚飼料的添加必須採取緩慢增加的方式,
等到細菌的族群龐大到了一個程度,
才能快速分解較多份量的魚飼料,
以免因分解不及而發生水質惡化。
我們其實可以把魚飼料的最終功能想像成水草的肥料,
中間的過程則是透過魚類和細菌的幫忙。
不論是魚類和細菌所攝取的營養,
大部分的需求在於能量,
只有少數是用在構造上,
也因此魚飼料內的大部份元素,
還是會被排放出來的。
而水草成長所需的能量,
則主要來自光合作用,
營養則大多用於結構的組成上。
光照強度、養殖密度都影響了水草對於營養的需求。

不過魚飼料提供水草營養的最主要關鍵,
還是在於碳元素。
雖然理論上在魚飼料內含有豐富的碳元素,
很遺憾的二氧化碳會經由水面散溢而消失。
因此若要以魚飼料為水草營養的來源,
最大的限制因子還是在於碳元素的提供。
至於是否需要額外的碳元素補充,
也得看水族缸的飼養密度、光照強度和水草數量而定。
最後要強調的是,
我們在此所談論的魚飼料和水草營養,
都只是一些資料的關聯和推測而已。
實際的需求量實在很難精算,
我也找不到相關的研究證據。
無論如何,
魚飼料能變成水草所需的營養,
是個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