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探討水族缸中的「缺鋅」症狀,
不如討論水族缸中的「鋅中毒」。
Zinc deficiency is rare in aquatic organisms in the environment, but can be induced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鋅缺乏很少發生於環境中的水生生物,但能夠經由實驗的條件而引發。
根據研究,
當水中鋅的濃度超過 0.02 ppm 時,
水中生物就可能會出現負面的作用。
水蚤在水中鋅的濃度達到 0.07 ppm 時就會出現急性中毒症狀;
而淡水魚類的急性致死鋅濃度為 0.0066 至 2.6 ppm 之間。
鋅的缺乏在鹼性硬水比較有可能發生,
而中毒症狀b酸性軟水(也就是我們水草缸通常的環境)中容易發生,
根據 Winner 等人於 1986 年的研究報告,
水蚤暴露於 0.13 ppm 鋅濃度的軟水中,存活不超過十日;
但是在同樣鋅濃度的中硬水中,
水蚤卻可以存活超過 50 日。
以台北市自來水水質為例,
鋅的水質標準上限為 5 ppm,
而實際水中鋅的濃度介於 0.0044 至 0.01 ppm 之間,
至於台灣省的自來水,
我們只知道鋅濃度應該是小於 5 ppm,
台北市民真的比其他台灣省民高貴太多了!。
但是誰知道哪一天自來水中鋅的濃度增加至對水中生物有害而人類都還很安全的濃度,
到時候草友要關心的,
將不再是水草夠不夠用,
而是害怕魚蝦會不會被毒死。
水草可由根部攝取大量所需的鋅,
根據 Marquenie-van der Werff 幫世界衛生組織於 1979 年所做的研究報告,
將美洲小水蘊草(Elodea nuttallii)暴露於 3.2 ppm 的鋅溶液中,
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
根部累積了 1000 mg/kg 的鋅,
而葉面只累積了 300 mg/kg 的鋅。
雖說水體中鋅對於水草的影響比較小一點,
但是根據 Gaur 等人於 1994 年的研究報告,
水萍(Spirodela polyrhiza)的 50%成長抑制濃度(EC50)為 0.93 ppm。
至於植物缺鋅時會出現的症狀,
主要是葉脈間黃化,由葉尖與葉緣開始,
由於鋅是可動元素,
所以這些症狀會從老葉開始出現。
但是除非我們在水族缸中使用了 RO 水、
而且底床內幾乎不含鋅的成分、
而且水質又屬於鹼性的硬水、
而且又不餵食任何的餌料,
想要在水族缸中讓水草出現缺鋅的症狀,
真的不容易。
至於水草鋅中毒的各種症狀描述差異很大,
從水草變白、變黑受損、成長抑制都有人報告,
也有不少水草絲毫不受影響,
所以除非很確定所添加的水中之鋅濃度,
否則不太容易確認是否為鋅中毒所致。
鋅畢竟是水草所需的微量元素,
長久以來草友把焦點過度集中於微量元素上,
反而忽略了其他元素的重要性,
其實水草愛好者在排除各種水草缺素症狀時,
最好還是依據水草成長元素的重要性來考量:
光 => CO2 => NO3 => K => GH => PO4 => 微量元素。
而不是直接去思考微量元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