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星期前我接到了水族寵物生態雜誌周社長的來電,
邀約再度擔任本屆的水草造景評審,
周社長表示還是由原班人馬來擔任水草造景的評審,
他認為我們三位對於比賽細節和規則相當駕輕就熟。
下午我依約前往會場,
這才知道今年的賽事有所變化。
往年的 60 公分組水草造景比賽已經沒了,
只留下了 90 公分組和奈米組的比賽,
更令我們三位評審當場吃驚的是,
今年新增了慈鯛魚生態造景比賽!
這可就新鮮了!
今年的奈米組水草造景比賽,
缸內放養的都是觀賞蝦,
例如水晶蝦或玫瑰蝦等等,
不再放養觀賞魚。
主要是因為台灣水族界對於水晶蝦的養殖相當有成就,
因此想藉著賽事來展示淡水觀賞蝦,
並且有推廣給更多大眾認識的目的。
不過我心裡倒是暗自的猜測,
該不會是我在「2011年台灣盃水中花園創意造景比賽成果(下):奈米組」中曾經提到,
Bernd Degen 先生說德國禁止在奈米缸內飼養魚類,
只能飼養不是魚類的蝦類。
台灣的主辦單位乾脆就順水推舟,
一方面能推廣台灣的水晶蝦養殖成就,
另一方面也減少不必要的批評雜音。
慈鯛科魚類生態造景缸的第一名。
評語:
在諸多以岩石為主要硬景觀的生態造景缸中,此造景算是最吸引眾人目光的缸子。魚隻的體色也與環境色彩相當融洽。
同樣的,
慈鯛科魚類的繁殖,
尤其是非洲湖產慈鯛科,
數十年來始終是台灣觀賞魚界的強項!
主辦單位為了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台灣水族界在這方面的成就,
在展出慈鯛科魚類的同時,
也要透過生態造景比賽的方式來提高注意力。
可能是我們三位評審都把「生態造景」這幾個字的重要性給過度放大了吧,
聽完主辦單位的解說之後一起繞了一圈看看,
盡是從生態的眼光挑盡了各個造景缸的一切瑕疵,
例如出現了原生態不該有的水草和岩石等等,
況且對於許多中大型的慈鯛科魚類而言,
90 公分的水族缸尺寸可說太小了一點,
也不怎麼符合習性方面的需求。
至於展示缸內魚類的健康狀況則無可挑剔,
畢竟台灣的水族界很清楚如何養殖非洲湖產慈鯛科魚類,
在這方面是不會出錯的。
老實說,
台灣想玩觀賞魚的生態造景缸,
真的應該好好地向荷蘭水族界學習。
由於台灣的水族造景師越來越熟悉比賽規則,
因此這 30 個作品的實力相當,
經過了三輪的圈選,
才確定了進入六個進入決賽的水族缸。
我們雖然不太認同主辦單位仍舊要求紅色水草至少要佔 20% 的規則,
但遊戲規則是這麼定的,
至少對每個參賽者而言是個公平的。
由今年的水草造景來看,
看得見日本國際水草造景大賽(IAPLC)的影響,
許多造景都想表現出「樹」的陸地景觀。
我個人認為,
有許多創意在初次呈現在世人眼前時,
的確會帶給觀賞者讚嘆和驚喜,
但同樣的手法用多了就不再是創意了。
奈米組最佳創意獎。結合三度空間的造景雖然外型設計很討喜,但對於比賽成績未必有加分作用。
對於台灣水草比賽的造景手法,
我曾經聽聞過是融合荷蘭式和自然風格的混和技巧。
嚴格說來,
台灣的水草造景師愛用紅色水草和繁多的種類是事實,
可是這與真正的荷蘭式水草造景完全就沾不上關係,
我只能夠很遺憾地說,
這只不過是外行人的美麗誤解。
無論如何,
如果真的能吸取荷蘭式水草造景的精隨和靈感,
再加上東方人對於造景意境的文化背景,
我相信台灣的水草造景肯定能在更上一層樓,
也會令更多的大眾愛上水草造景。
說真的,
主辦單位如果只告訴我是單純的水草造景也就算了,
但本次強調的是與觀賞蝦的搭配演出,
在我腦海裡立刻浮現了不同的標準:
小蝦不是會吃藻類嗎?
那麼硬景觀如岩石和沉木如果出現了藻類,
應該要給予加分、扣分或不理會?
就小蝦的需求而言,
我個人反而傾向於加分,
但這不等於容許水草葉面能夠出現藻類。
我不清楚其他兩位評審是否也有同樣的觀點,
但是還是稍微逆向操作了一下,
硬景觀出現藻類不去扣分,
但硬景觀的藻類長得很有觀賞價值的話,
就稍微加了點分數。
我們來欣賞 90 公分組和奈米組的水草造景獲獎作品。
由於慈鯛科觀賞魚的造景並非水草造景,
在此就不特別刊出成果了。
由於主辦單位請評審也針對各組的第一名造景寫評語,
所以也在此附上我自己對本次第一名的三個造景缸的評語。
嫣紅翠綠魚優游:90公分水族缸






評語:
就全場而言,本造景缸內的紅色水草的確是最肥厚的一個。右前方和左後方兩處的聚焦點又有巧妙的綠色水草安排,使得原本粉味很重的造景,有了畫龍點睛的綠色平衡。
繽紛悠然蝦蝦樂:奈米水族缸
評語:
整體造景給人大方不複雜的感覺,同時也能襯托出小蝦們的身影,水草造景與動物活體間的相得益彰,算是相當優異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