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天然水草缸也設缸至今也渡過了 91 週。
此缸至目前為止的「壽命」,
確定超越了娘家的天然水草缸,
每過一天都是一個新的紀錄,
因為我也不清楚以陽明山土為底質的天然水草缸,
到底還能撐久?
有可能像 Diana Walstad 所說的五年嗎?
這個水族缸自從上次紀錄至今,
也發生了一些狀況和改變,
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進入秋冬以後水溫日漸下降,
我停止了戊二醛的添加。
而照明則維持著每公升 0.24 W 的做法,
也就是三尺的海灣缸只用了一盞 T5 39 W 的 840 燈管。
每當我看見自己家裡的水草缸,
在這麼「微弱」的照明下,
水草竟然能長得很健康,
絲毫看不見莖節抽長或縮頂的情況,
不禁感慨過去這些年來的水草栽培觀點,
嚴重的受到了誤導。
2010 年 1 月 2 日全景。移除新百葉後,整體的造景變得清爽多了,不過右邊的水草種類繁雜且凌亂,有待再做改進。

新百葉的表現實在太差了,
我在 81 週時毅決定然全部剷除。
天然水草缸由於受限於二氧化碳的供給,
不能強求每一種水草都能栽培得起來。
天涯何處無芳草,
何必單戀一枝花!
除此一外,
我的水草缸向來沒有真正的造景可言,
都是雜草叢生式的菜園。
我當初在家裡再度挑戰天然水草缸時,
除了想更深入了解天然水草缸,
並繼續累積相關的經驗以外,
另一個目的是想試試看「荷蘭式」的水草缸。
荷蘭式水草缸除了講求水草葉型和色彩的對比性以外,
對於水草品種的數量也有極嚴格的限制。
最簡單大原則就是,
每 10 公分水族缸長度使用一種水草。
國外的一些論壇偶有水草迷貼出了自己所謂的「荷蘭式」的水草缸,
但卻遭到了荷蘭籍的草友批評,
指出水草種類過多不能算是荷蘭式的。
我的水族缸長度為 90 公分,
因此按照規定只能選用十種左右的水草。
我在全數移除了新百葉以後,
將紅雨傘移植至空出來的位置。
由於水草的種類不再那麼繁雜,
果然水族缸整體看起來清爽多了。
在每公升 0.24 W 弱光、無二氧化碳也無液肥的栽培下,最陰暗處的水草並沒有發生嚴重的脫褲子現象。

我將紅雨傘移植至新百葉其實是有目的的。
紅雨傘對於無二氧化碳的天然水草缸適應力非常的強,
所以我認為把紅雨傘種植在水族缸中水流最弱的位置,
存活下來的機率應該非常高。
另外我也很想觀察紅雨傘的型態變化。
水草的型態變化其實受到了碳元素這個重要因子的影響,
我在「水草對水中環境的適應(2):水中環境的型態與生理的改變」一文中,
提過了水草的羽裂狀其實和碳元素的吸收有很大的關聯。
紅雨傘雖然本身已是羽裂狀的水草,
但我不清楚移植至水流最弱的位置時,
型態上會不會又有改變呢?
紅雨傘移動至今也有十一個星期了,
從照片的紀錄來看,
果然可見到加深的羽裂狀葉片,
水草的葉片也有更為纖細的感覺。
當然了,
紅雨傘由原本後景較陰暗的位置移植至現在較明亮的中景,
光照強度也有了不小的改變。
不過如果光照強度才是影響紅雨傘葉片的型態關鍵的話,
我們可看到先前紅雨傘在接近水面的強光位置,
其羽裂狀比較沒那麼明顯,
況且葉片顯得比較肥厚,
這和移位後中景的型態是不太一樣的。
另一種可能原因是,
底泥的營養供應有所不同,
導致了葉型產生了一些差異。
無論如何,
光線強弱看來並非影響紅雨傘醒態的關鍵。
光照強弱看來並非是影響紅雨傘型態的關鍵。水草的葉型變化,最主要是針對碳元素的攝取。

另外一棵很值得一提的水草是台灣水韭(Isoetes taiwanensis),
最近的成長越來越令人滿意,
不但葉片的成長日漸密集,
高度也升高了不少,
越來越有聚焦點的架勢。
我當時在水草缸選用台灣水韭的目的,
是看上了瀕臨絕種的台灣的原生水草。
說到了瀕臨絕種的台灣原生水草,
讓我想起了 2009 年 12 月 1 日上午八點多,
無意中發現了台灣的公共電視播出了台灣水生植物的介紹專集,
節目中對於台灣水韭的生活史和生態有著詳盡的介紹。
正當此節目在介紹披針葉水簑衣(Hygrophila lancea)時,
突然聽到了旁白解說之大意如下:
披針葉水蓑衣在鐵質豐富時會變紅,
所以如果在野外看到了變紅的披針葉水蓑衣,
就可知道此處的鐵質豐富...
此話聽得我震驚萬分!
堂堂的台灣公共電視,
竟然會認為水草變紅是因為鐵質豐富,
真不知道這到底是從哪裡來的資料?
我從沒見過鐵質會令水草變紅的學術研究文獻,
而美國的 Tom Barr 也一向強調,
水草變紅與否的最重要關鍵是「缺氮」!
其實有不少水草愛好者也都領教過了氮肥的威力,
在氮肥充足的環境下,
強光和重二氧化碳全都不管用啦。
我始終覺得很納悶的是,
既然氮肥的威力遠勝強光和重二氧化碳,
那麼為何大家在談如何讓水草變紅時,
卻總還愛提到強光和重二氧化碳?
這樣的思考邏輯真是我很難以理解的。
越長越漂亮的台灣水韭。水韭和穀精草之類的蓮座狀水草,其成長速率受到底床的影響。

水族缸的右半邊可說是最混亂的角落。
話說一年多前台灣水族寵物生態雜誌的社長周旭明先生,
送了我幾棵某馬來西亞重量級水族業者所致贈的小型椒草,
此椒草至今沒人知道其學名,
也不曾在水草圖鑑上見到過。
我拿回家後取代了原本的紅椒草,
心想長成長片應該很好看。
不料這一年多來的成長實在很緩慢,
原本預留的底床空間始終都空蕩蕩的,
直到最近才有緩慢長出子株的現象。
兩個星期前我向周社長提及此椒草,
他也反映自己的經驗表示這棵椒草長得很慢,
還好不是我的天然水草缸環境不好造成的。
不過正因為這顆小型的紅椒草長得太慢了,
加上陸續相贈的水草加入,
導致右邊的景觀一團混亂。
例如友人 a-hua 所贈的印度小圓葉和新葉底紅,
都由原本的一棵日漸長成了一欉。
比較可惜的是夕燒,
因為我日前修剪栽種受傷而毀掉了,
只剩母株苟延殘喘。
此外周社長日前又送我一棵新的水草:菖浦,
這是由 2005 年 ADA 水草造景比賽冠軍陳德全先生所相贈的。
據周社長表示,
菖浦在沉水環境中生長得不錯,
而且都長出了子株。
可能是我太無知了,
第一次知道菖浦可以完全沉水栽培,
或者這是另一個新品種?
無論如何,
在造景藝術與品種蒐集之間,
真的很難做取捨。
水族缸的右前方是最混亂的區塊,由於馬來西亞椒草成長太慢了,許多空間讓給了友人相贈的水草。還好這些水草在天然水草缸中都存活了下來。

這個天然水草缸前幾週還是發生了令人遺憾的事件。
由於我將控溫器設定在 22 度,
前一陣子溫度不太穩定導致了水族缸內白點病的大爆發。
當我決定採取行動時為時已晚,
不少魚就這麼難以挽回了。
我以戊二醛方是試著來控制白點病,
結果是嚴重的病魚死得更快,
只有一隻救了回來。
不過我也觀察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由於我向來不把死魚撈走的,
都任其在水族缸內分解,
不論是透過蝦子或細菌。
這一次在每日添加戊二醛的過程中,
我卻發現死魚幾乎都屍體完整,
不像之前腐敗那麼快或會長出黴菌來。
不知道這是不是戊二醛的抑菌作用?
老婆大人看到魚缸內許多死魚,
直罵我太心狠手辣、心理變態,
都只顧水草都不顧魚的。
在不想撈死魚的前提下,
我買了二十隻的大和米蝦來放養,
果然在幾天之內,
這些魚屍就被蝦子清理乾淨了。
現在整個水族缸已經穩定了下來,
我也乖乖的把控溫調升至 24 度。
或許我在補充新的觀賞魚時,
最好該挑選健壯耐操的品種,
畢竟水草才是我觀察的重點,
不應該繼續讓生靈塗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