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Geochelone elegans, SCHOEPFF 1795
亞目:曲頸龜亞目(Cryptodira)
科:陸龜科(Testudinidae)
屬:象龜屬(Geochelone)
星龜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
是一種過著躲藏生活的陸龜。
牠們生活在草原和灌木叢的景觀中,
以及稀樹森林和棕梠樹林內,
也生活在沙地和沙丘的景觀內中。
白天的時候由於高溫的關係,
星龜躲在矮灌木叢和野草底下。
牠們在上午和傍晚活躍的習性,
在我們的飼養下也同樣保持這樣的節律。
德語名稱"星龜"是因為美麗的花紋而來的。
在深褐色至黑色底色上的黃褐色星星花紋,
使得星龜在草原景觀中幾乎無法被看見。
然而飼養和餵食的問題,
尤其是出生一年內的幼龜,
不斷發生折損的情形。
保育狀況: |
華盛頓公約附錄二。 |
每天的活動可在早上和傍晚觀察得到。
星龜的飼養並非是不成問題的,
因為我們通常並不知道,
星龜是從哪來的,
以及先前生活的條件或其祖先來源。
飼養
星龜需要一個加溫的溫室或空間夠大的室內飼養箱。
夏天溫度超過 20 °C 的時候,
需要一個具有龜窩加溫的戶外豢養區。
偏好的溫度為 28 - 30 °C,
在烤燈下方可至 40 °C。
這個高溫必須全年都能達到。
夜間降溫至 20 - 22 °C 是必須的。
栽培土、沙子和岩石很適合當作室內豢養區的底床,
底材必須不斷的更換,
因為高濕度的底材容易導致發霉。
天然的結構如高地、矮樹、灌木以及草叢,
提供星龜必須的躲藏和遮蔭的可能地點。
星龜尤其在上午和傍晚很活躍,
所以必須保持溫暖的地點是遮蔭處,
而不是在樹下或牆壁的後面。
星龜會吃野草和野菜的植被。
餵食
牠們也來自棕梠樹和作物園區甚至沙地和沙丘的景觀。
生活地的植被和食物供應,
主要是纖維質豐富的野草和葉片。
夏天的時候星龜在戶外豢養區吃野草和野菜。
每兩三天就應該提供大的水盤,
在水盤使用後就應該要移出豢養區,
因為水質已經非常骯髒了。
冬天的時候可提供多種的萵苣食用,
在還濕濕的菜葉上可灑上一些粗糠。
飼養箱的底材,
不適合使用小木塊、木屑或燻木,
因為會被星龜連同食物一起吃下,
可是卻無法消化。
草桿和粗糠必須勤勞的更換,
因為會發霉。
您知道嗎: |
|
繁殖
性行為活力在溫暖降雨或變換環境(室內外豢養區的變換)後最為增強。
產卵每年一至兩次,
每窩產下 3 至 7 顆橢圓形的蛋。
星龜偏愛高度 30 至 40 公分的產卵小丘,
牠們會在此挖掘約 10 公分的深度,
然後才挖掘真正的產卵洞穴達 20 公分深度。
這個工作和產卵過程進行相當的快速,
小心翼翼的掩蓋則需要好幾個小時的時間。
疾病 |
|
養育
持續時間可從 100 至 150 天。
日間溫度介於 30 至 32 °C 且夜間降溫至 26 至 27 °C 時,
仔龜可在 110 至 120 天之間孵化。
龜蛋應該要埋入底床中,
並且在昏暗的環境中孵育,
才能防止太早孵化(過大的卵黃囊、臍帶問題)。
相較於成龜,
幼龜唯有在底床方面至少要有一部分保持高潮濕。
重點小提示:
產地:
大小:
母龜明顯比公龜大,有些甚至有三倍大。
特殊記號:
背甲:高聳、長型,有隆背的傾向(在野外亦然);呈黑色至深褐色,具有明亮的星形放射狀圖案。
營養:
飼養溫度:
濕度:
腹甲也能見到很迷人的圖案。圖片為母星龜的腹部。
德國的 Hans-J. Bidmon 在 2002 年發表的印度星龜系列文章中, 分享了自己餵食星龜的經驗。 作者以切絲的胡蘿蔔和黃瓜搭配老犬專用的蔬菜薄片飼料, 每星期提供成龜吃一次, 每個星期供幼龜吃兩次。 作者認為提供一些高蛋白的食物, 對星龜的幼龜是非常好的, 幼小的公龜特別喜歡追獵粉蝨或蠟蟲的幼蟲, 而成年的公龜則不再有追獵的習性。 美國的 Jerry D. Fife 在 2007 年出版的星龜一書中, 詳列了許多應避免餵食星龜的食物, 例如水果、蔬菜、堅果和種子、豆類食品、穀粒、可可、巧克力、紅茶...等。 但並未把肉類列入應避免的食物。 根據作者表示, 雖然星龜在野外可以吃到腐肉和其他的動物性物質, 在人工飼養下如果提供了各種各樣的食物, 就不需要餵食動物性的物質。 在此要特別提醒的是, 「不需要」並不等於「禁止」。 |
美國的 Jerry D. Fife、德國的 Hans-J. Bidmon 和奧地利的 Peter Praschag,
都認為星龜的結石形成是和「水分太少」有關。
現存最大的印度星龜在 2011 年被人記錄到,
是隻直線背甲長(SCL) 41.0 公分體重 8.96 公斤的母龜。
參考文獻:
Vyas, R. (2011): Record Size of Indian Star Tortoise: Geochelone elegans (Schoepff, 1795). 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 18: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