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星龜(Geochelone elegans)始終是最受歡迎的陸龜之一,但也被認為是最不容易飼養的品種之一。位於東歐保加利亞的「基亞龜鱉基金會(Gea Chelonia Foundation)」,是個非政府機構的龜類保育組織,除了進行保加利亞原生烏龜的保育之外,幾年前也意外地展開了印度星龜的養殖。基亞龜鱉基金會的管理人 Ive E. Ivanchev 本身也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龜類專家小組成員(Tortoise and Freshwater Turtle Specialist Group)之一,他於 2012 年時在德國專業的烏龜雜誌~聚焦烏龜(Schildkröten im Fokus)發表了「印度星龜在保加利亞的多年養殖經驗」一文。有別於兩岸三地龜友向來的認知和做法,本文中的印度星龜養殖方式主要是參考德國烏龜專家的建議,我特別向 Ive E. Ivanchev 先生爭取國際中文版的授權刊登,希望提供華語圈的陸龜飼主有更多關於印度星龜的飼養和繁殖之參考和做法,並期盼印度星龜的養殖也能早日在華語圈大放異彩。
前言與繁殖組
當時都還只是亞成體(圖 1、2a-d),
但已經看得出性別特徵並有明顯的交配行為了,
雖然第一次的產卵行為要幾乎兩年以後才出現。
這兩隻星龜的大小和生長速率如(表一) 所示。
表一:我的印度星龜生長速率。
圖 2a-d:剛購得的印度星龜配對成體。
根據所附的文件顯示,
這兩隻烏龜是在捷克共和國的「人工繁殖(Captive Bred)」個體,
可是那位進口商後來牽涉了非法動物走私,
我的這兩隻是那一大群 200 隻印度星龜中的其中一部分。
很不幸的是,
印度星龜在非法陸龜交易當中是出了名受歡迎的。
(譯註:請參閱烏龜農場是否危及野生族群的數量?(3):非法難以斷絕一文)
我堅信自己的兩隻陸龜也是從野外捕捉並且非法走私進入歐洲的,
然後在捷克共和國 “漂白” 後,
才再出口至西歐國家和美國。
同時在市場上出現如此大群的人工繁殖星龜數量是極不可能的,
因為在捷克共和國並也沒有能生產那麼多數量的繁殖家。
這批印度星龜是野生來源的可能性,
也可由烏龜的行為模式,
以及我在保加利亞所進行的陸龜保育活動,
獲得了更進一步的支持。
因為我本身也介入了阻止上述貿易商的非法陸龜交易活動。
在 2005 年時則有學者以基因檢測的方式加以確認,
不過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從一般的習慣、色彩和大小來看,
我的印度星龜看起來應是南印度型的,
雖然這僅僅是猜測而已。
由於我的印度星龜來源始終不明,
不同品系之間對於基本的氣候需求也不一樣,
這造成了在我在調整陸龜放養條件時的困擾。
一些氣候資料
圖 3a:巴尼亞(Benya)附近的景觀,這裏也是東部赫曼陸龜(Testudo hermanni boettgeri)和希臘陸龜(Testudo graeca ibera)的原生地。 圖 3b:黑海海岸距離陸龜保育中心東方四公里遠。 圖 3c:保加利亞的地圖,請注意首都索非亞(Sofia)和巴尼亞(Benya)的相對關係,兩地相距 450 公里。 圖 4:基亞龜鱉基金會的陸龜保育中心的外觀。 | 從四月底/五月初至十月底/十一月初, 我的星龜是放養在基亞龜鱉基金會的陸龜保育中心(Tortoise Centre)之戶外, 這個陸龜中心位於巴爾幹山脈最東邊區域的埃敏斯卡山(Eminska Mountain)。 這個地區位於黑海沿岸的氣候區, 平均年雨量為 550-600 mm, 年平均溫度為 12 °C(圖 3a-c)。 八月至九月是最乾燥的時期, 每個月的降雨量為 20-60 mm。 在春天的時候, 降雨量增加至每個月的 170 mm, 在四月的平均溫度為 10–10.5 °C, 在四月後半的日夜平均溫度都很穩定有超過 10 °C。 最溫暖的季節是七月至八月, 平均溫度為 22.5–23 °C, 最高溫則約為 30–32 °C。 海岸附近的秋天比春天還要溫暖, 例如十月的平均溫度是 14–15 °C(比四月還要高 4–5 °C )。 通常最早的降霜是發生在十一月底的時候, 但偶而在月初的時候甚至就會很冰冷。 十月份則比較難預測, 對於把熱帶陸龜放養在戶外的飼主而言, 必須隨時提高警覺。 例如, 十月份所測得的最低溫為零下 1–2 °C, 雖然白天的氣溫在非常熱的時候有可能高達 33–35 °C。 從 2009 年至 2011 年的一些溫度資料彙整於(表二)。 由於很靠近黑海且相對的低高度(海拔 175 公尺), 陸龜保育中心的絕對溼度相當的高, 白天時的溼度比清晨和夜晚還要高。 年平均溼度為 75–78 %, 溼度最高季節是冬季, 最低的時期則是夏季的後半。 由於夏季的溼度也相當的高, 年平均相對溼度的變化為 10–15 %。 從四月底/五月初至十月底/十一月初, 我的星龜是放在 10 平方公尺面積的戶外豢養區, 並有幾處人造的躲藏地點(圖 4)。 |
表二:從 2009 至 2011 年四月至十一月的溫度紀錄。資料來源為巴尼亞(Benya)西南方 40 公里處的氣象站。
從 2009 年起我增添了兩個小型溫室, 成體是 2x1x0.5 公尺而剛孵化的幼體和幼體則是 1x0.5x0.5 公尺, 以便延長陸龜在戶外放養的時間(圖 5a)。 一般而言, 當最低過夜溫度維持在 9–10 °C 以上且在晴朗的白天溫度達到 23–27 °C 時, 星龜就會被帶至戶外。 溫室的添加使得每年的戶外放養天數增加了 30 至 40 日。 在溫室內並沒有追加的取暖/照明。 當溫室內的溫度上升至超過 35 °C 時, 蓋子會從六月底止九月都保持開啟狀態, 整個溫室都覆蓋著偽裝的網子(圖 5b)。 以這樣的方式, 溫室內部提供了濕氣重、遮蔭和日曬地點, 和外面的環境大大的不同, 因此提供了微氣候的選擇性。 值得一提的是, 陸龜能夠忍受一些夜晚溫度低至 7 °C 而不會生病。 | 圖 5a-b:溫室建造過程,並且覆蓋著偽裝網,以提供炎熱時期的遮蔭。 |
戶外飼養
所有陸龜的主食都是豢養區內自然生長的植物(圖 6a)。
在此列出本地區自然生長的部分可食用植物種類,
而且是印度星龜很愛吃的:
西洋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 白三葉草(Trifolium repens)、 車前草(Plantago spec.)、 圓齒野芝麻(Lamium purpureum)、 還陽參(Crepis capillaris)、 錦葵(Malva sylvestris)、 桑葉(Morus spec.)、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山楂(Silybum spec.)、 圓葉牽牛(Ipomea purpurea)、 黑莓(Rubus spec.)、 野萵苣(Lactuca serriola)、 蘿蔔的葉子(Raphanus sativus)、 葡萄葉。 | 影片:夏季雨後只要逮到了機會,印度星龜就會吃蚯蚓。 |
在夏季的雨後, 幼體、公龜以及尤其是母龜的成體, 只要在地面上找得到的話, 都很樂意享用蚯蚓(影片、圖 6b-c)。 在最溫暖的季節裡, 七月份和八月份, 豢養區內的植栽都乾枯了(圖 7), 愛吃的植物也遭到過度放牧, 此時則是每天摘取新鮮的綠色食物提供給陸龜(圖 6d)。 盤子內則是隨時都有新鮮的水提供泡澡的機會。 在戶外放養季節的期間裏觀察到了一個奇特現象, 那就是母龜對於蚯蚓的尋找, 甚至在築巢前的期間也都很迫切要吃蚯蚓。 (譯註:請參閱超愛吃蚯蚓的小緬甸星龜一文) | 圖 7:陸龜保育中心在八月時是每年最乾旱的季節。 |
室內飼養
在最初的幾年,
這一對成體是住在 75x35x20 公分的塑膠槽裏(圖 8a),
不過隨著成長且缺乏活動空間,
尤其是產卵的位置,
飼養槽換成了尺寸為 120x50x40 公分的較大夾板箱(圖 8b)。
我想要強調的是,
選用夾板箱其實並不好,
因為在有需要的時候,
並不容易維持良好的清潔與進行消毒。
起先的時候,
我用泥炭土、園藝土壤和珍珠岩的混合物當作最初的底材,
上面蓋上一層野草或牧草。
現在底材則都換成了園藝土壤,
因為園藝土壤比乾燥迅速的泥炭土產生較少的灰塵,
而灰塵會刺激陸龜成體的鼻腔黏膜,
常有鼻水症候群(RNS)和打噴嚏症狀,
甚至在陸龜休息的時候也能發現。
(譯註:請參閱陸龜肺炎防治初探一文)
飼養槽內的底材厚度從 5 公分逐漸增加至 25 公分。
在取暖點的對側位置則有一個 35x25x20 公分的木製躲藏盒。
燈具的玻璃蓋被拿掉,
安裝飼養槽的一端,
熱點的溫度調整在 34–35 °C。
點燈的時間為每日 9 個小時:
8-11 點、12-14 點、16-20 點。
這是經由仔細觀察陸龜的行為後,
所進行的不同照明時段開關設定,
直到找到最理想的照明安排為止所訂定出來的。
在陰天的日子裡,
從窗戶照進來的天然光線不足,
屋內的照明會整日打開,
從 7:30 至 20:30 為止。
否則的話,
室內的照明只會在夜間點燈,
所以能達到每日有 10 至 12 個小時的自然白晝。
其他的陸龜飼主而言或許會感到很有興趣,
我從來沒有使用額外的紫外線照明。
到目前為止,
甚至是會產卵的母龜成體,
似乎能忍受 5-6 個月的室內期間無紫外線照射,
況且也沒有明顯的鈣質代謝問題。
可能的一個原因是,
四月至十一月期間的有利氣候條件佔了優勢,
使得陸龜儲存了足夠的維生素 D3。
(譯註:請參閱太陽光紫外線的威力一文)
然而,
鹵素燈泡也提供了一部分的紫外線光譜。
從 2012 年的一月開始,
室內的飼養設置才包含了一盞 300 W 的 Osram 高壓紫外線燈(Ultra-Vitalux),
每星期點燈兩次,
每次點燈 30 分鐘。
鋪設在底材最厚的位置底下,
平時隨著燈源一起開關,
不過當底材的溫度達到 23–25 °C 時底部加溫軟管會自行關閉。
每個月會倒入兩次各約 0.7 公升的熱水至飼養槽內, 而底材也幾乎每兩天就會灑一次水, 以降低灰塵並維持最理想的濕度。 有時候野草的草叢會放進飼養槽內, 草堆能保持濕度並成為受到烏龜喜歡的休息地點。 (譯註:請參閱落葉枯草藏身處的回顧檢討一文) 飼養槽內的灑水通常是在夜間熄燈後進行。 野外的濕度在夜間是伴隨著溫度逐漸下降而增高的, 於是在清晨時形成露水且地表是潮濕的。 然而, 陸龜在夜晚降臨前就已經選定了休息的地點, 甚至是遇到了下雨, 腹甲下方也都還保持著乾燥。 剛孵化幼體和幼體飼養在實質上完全一樣的環境。 差別只在於: 塑膠槽的尺寸只有 75x35x20 公分, 底材只有 3-5 公分厚, 況且也沒有額外的底部加溫軟管。 至於躲藏的地點, 視陸龜的尺寸和數量而定, 提供了椰殼、屋瓦和樹皮(圖 9a-c)。 由於底材的厚度較薄, 飼養槽內就只倒入一點點的水或完全不倒水, 不過灑水的次數則更頻繁, 這要看每天的環境監控而定, 要堅持給幼小陸龜有可用的濕氣重的躲避處。 所有的飼養槽(成體和幼體)都放在保麗龍上, 藉以和屋內的地面隔離開來。 在這樣的環境下, 飼養槽內的白天溫度梯度為 20–35 °C、 濕度則為 50–60%; 夜間的溫度為13–18 °C、 濕度則為 70-90%。 | 圖 9a-c:剛孵化幼體和幼體的室內飼養環境。
|
所有的陸龜都是每日餵食。 只要採集得到的話, 就會以戶外的綠色植物當作主食(圖 10a-b), 並補充以綠色葉片。 某些蔬菜和水果只會偶爾給予(圖 10c-d)。 每個月會提供兩次混合了 Sera raffy P(條狀水龜飼料)、磨碎的胡蘿蔔與胡瓜, 並灑上了墨魚骨粉, 給法則完全按照 Bidomon 所描述的方式(圖 10e)。 (譯註:請參閱SIGS 烏龜飼育小冊(16):印度星龜一文) 只要有墨魚骨碎片可直接放入飼養槽的話, 就不會特別去磨碎才灑入。 |
圖 10c-d:綠色萵苣是主要的替代食物,其他的蔬菜和水果只會偶爾提供。
成體的飼養槽內,
幾乎都隨時有個小水盤可用,
尤其是在產卵前後。
幼體的給水方式則容後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