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Tom Barr 提出藻類「誘發」理論和因子之前,
對付藻類的各種假設或推論紛紛出籠,
流傳於水族界的許多說法之中,
有許多經證實其實是以訛傳訛的假設。
就以照明和藻類的關係來看,
防藻光譜和光照強度和藻類的關係,
是兩個經常被人提及的論點。
到底哪一種光色對藻類成長最有幫助或最不利?
水族界相關的論點很多,
那到底學術方面是否有相關的研究?
我們就以德國馬爾堡(Marburg)大學生物系所進行的光照與藻類的研究來看吧。
馬爾堡大學針對三種藻類藍細菌(Anacystis nidulans)、斜生柵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淡色紫球藻(Porphyridium purpureum),
分別代表藍綠藻、綠藻和紅藻來進行實驗。
實驗的燈具採用了歐斯朗的三波長 36 W 燈管和植物燈管,
三種三波長的燈管分別是 865 的晝光色、840 的冷白色和 830 的暖白色。
以四種不同光色或光譜的人工照明,
藉以比較藻類成長的差異。
進行了七日以後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以綠藻(也就是斜生柵藻)來看,
成長成績最好的是植物燈,
其次依序是 840 和 830 的燈管,
比較差的是 865 的晝光色燈管。
以單細胞紅藻(也就是淡色紫球藻)來看,
成長成績最好的是 840 的冷白色燈管,
830 的暖白色燈管略遜一籌,
植物栽培燈次之,
最差的是 865 的晝光色燈管。
以藍藻(也就是藍細菌)來看,
成長成績最好的是 865 的晝光色燈管,
植物栽培燈次之,
最差的是 830 和 840 的燈管。
這個實驗的結果顯示,
浮游植物是無法透過特定光色的照明來對抗的,
因此對抗浮游植物必須採取其他的手段。
德國馬爾堡大學在獲得了這個初步的結果後,
又進行了另外的實驗。
研究人員針對溫度的研究發現,
藍細菌偏好溫暖的環境,
在 30 ℃ 時藍細菌的成長比 25 ℃ 多出了 8%;
淡色紫球藻則在 30 ℃ 以下的環境成長較佳,
在 25 ℃ 時淡色紫球藻的成長比 30 ℃ 多出了 8%;
斜生柵藻在 25 和 30 ℃ 兩種環境下的成長則幾乎是一樣的。
除此以外,
德國馬爾堡大學也針對光照強度和藻類的成長進行了研究。
在 25 ℃ 下兩種光照強度~5,000 lux(a) 和 20,000 lux(b),
比較了三種藻類的成長。
結果發現了:
藍細菌在兩種光照強度下的培養成長是沒有差異的;
而斜生柵藻和紅藻的成長則和光照強的息息相關,
而且當光照強度由 5,000 lux 上升至 20,000 lux 時,
這兩種藻類的成長增加速度為三倍。
當研究人員更進一步提高照明強度時,
三種藻類的成長反而越趨緩慢,
代表著強光不但達到了藻類的光飽和點,
甚至已經造成了強光阻抑的作用。
很可惜馬爾堡大學並沒有進一步說明強光阻抑的光照強度。
不過 Richardson 等人也曾於 1983 年針對光照和藻類發表過研究。
作者發現了許多藻類的光飽和點和強光阻抑點。
其研究結果發現,
大部分的藻類無法利用強光,
或許在強光中能夠存活,
但成長並不會增快,
而且沒有一種淡水藻類能夠在全日照(2,000 μmol/m^2/s)下成長。
研究發現的藻類強光阻抑點一般為 200 μmol/m^2/s,
範圍由甲藻綱的 86 μmol/m^2/s 至矽藻綱的 233 μmol/m^2/s 不等。
藻類種類 |
光飽和點(± 標準差)(μmol/m^2/s) |
矽藻綱(Bacillariophyceae)(22 種) |
84(± 8.1) |
綠藻門(Chlorophyta)(9 種) |
211(± 58) |
藍藻綱(Cyanophyceae)(14 種) |
39(± 6.2) |
甲藻綱(Dinophyceae)(17 種) |
47(± 6.6) |
紅藻綱(Rhodophyceae)(3 種) |
79(± 20) |
根據德國的研究介於 5,000 至 10,000 lux 之間,
而 Tom Barr 認為大部分的強光水草缸,
水面的光合作用有效能量(PAR)大約為 200 μmol/m^2/s,
換句話說,
我們栽培水草時的人工照明,
其實不但對水草有利,
對大部分的藻類而言也是最適合的強度。
由德國和美國的研究資料看來,
想要透過改變照明強度來抑制藻類,
其實並不容易。
至於光色的問題,
那就更複雜了,
因為每一種藻類偏好的光色並不一致,
何況是水體本身和水中有機質對不同光譜的吸收,
這些都是我們很難以掌握的。
對於藻類的防治,
還是得回歸 Tom Barr 所提出的誘發理論來控制。
本文同時刊載於台灣「AquaPets」雙月刊 2008 年四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