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2014 年)2 月 24 日設缸到現在,
已經屆滿六個星期了。
在介紹過了設缸過程和照明困擾之餘,
最令人感到好奇的,
莫過於水草的實際生長狀況了。
畢竟,
各種周邊設備的調整,
為的就是要能把水草種好,
這也是本實驗的最終目標。
不過本實驗並非要挑戰所有高難度的水草,
主要是要求證荷蘭人從前的無二氧化碳水草栽培方式,
在不重視或使用「泥土」的設缸方式之下,
流木是否果真扮演著提供二氧化碳的重要角色。
所以我的這個實驗缸,
並不想種植如太陽草等對於環境需求或二氧化碳要求很高的水草品系,
但至少要能種活從前荷蘭式無二氧化碳水草缸內的水草種類,
例如紅蝴蝶(Rotala macrandra),
也因此這個實驗缸的首要觀察對象,
就是非她莫屬了。
除了紅蝴蝶以外,
我還選擇了兩種較高難度的水草:
紅菊花(Cabomba furcata)和古巴葉底紅(Ludwigia inclinata var. verticillata ''Cuba'')。
紅菊花由於在先前娘家的水草缸成長不錯,
因此很值得在試試看,
而古巴葉底紅則純粹是實驗而已。
最靠缸壁陰暗角落的兩株古巴葉底紅,反而是成長狀況最好的,雖然都是綠色的,但是至少輪生的直徑是最大的。除了紅菊花以外,絕大部分的水草都是綠色的。
在設缸後一個星期的 2014 年 3 月 4 日,
三種主要的重點水草似乎都還不錯:
紅蝴蝶雖然變成綠色的,
但看似有所生長且無縮頂的現象;
古巴葉底紅也是綠色的,
但冒出來的頂芽較小;
生長最好的要算是紅菊花了,
至少頂端還能維持是橘紅色的。
在設缸的第一個星期時,
我的過濾器內放置了十根小流木當作碳元素的來源,
有可能是整個大環境尚未穩定,
沒法「穩定地」提供水草所需的二氧化碳,
也有可能是十根小流木的份量太少了,
沒法「足夠地」提供水草所需二氧化碳。
我見狀將過濾器拆了下來,
並且將濾籃內的陶瓷過濾環清出來,
再添加了六根小流木後,
才將陶瓷過濾環回補填滿整個濾籃。
這麼一來,
不管是「不穩定」或「不足夠」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短缺,
都能獲得更進一步的改善。
然而就在設缸後的第 12 日(2014 年 3 月 7 日),
我汰換掉使用了多年的樂樂魚 T5 燈具,
正式加入了 LED 燈具種植水草的陣容。
在燈具正下方的卵圓水丁香可說是第一個頂水的紅色水草。這次的卵圓水丁香直挺挺的生長,不像以往一樣愛冒出側枝。在左後景離水族缸 LED 主燈較遠的紅雨傘,則完全變成綠色的。
燈具裝起來以後超乎想像的明亮,
燈具正下方的古巴葉底紅、血心蘭和台灣水韭在晚上就發生了白化的現象,
也可能是我看慣了 4000K 所以很不適應 8000K 的色溫。
由於我發覺白化的水草種類眾多,
我添加了一些 NPK 和鐵肥。
或許是添加肥料的關係,
除了紅菊花頂端和卵圓水丁香(Ludwigia octovalvis)還有略顯紅色之外,
整缸的水草幾乎都變成綠色的,
應該說本來就沒有紅過,
只是改善了慘白的色彩而已。
水族缸環境在更換燈具並添加 NPK 等肥料以後,
大部分的紅蝴蝶都發生了縮頂的現象。
這個現象第一個要想到的,
就是因照明和營養的增加,
導致二氧化碳缺乏更加地嚴重。
於是我又把過濾器給拆了下來,
把所有的小流木塊全都塞進了濾籃內,
從設缸之初的的十根到現在整個擴增為三十根!
這三十根小流木若和荷蘭式水草缸的大塊沉木比起來,
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但我的設置法可以彌補體積方面的不足:
小流木的優點就是接觸面積大,
面積越大就越有利於表面分解出二氧化碳;
此外小流木放置在濾籃內接受水流沖刷,
至少都能獲得高溶氧量而有利於分解的進行。
為了提供水草更多的二氧化碳,我移除了所有的陶瓷過濾環,在濾籃內只盡量滿了小流木塊,但為了消除深褐的水色,放置了一包活性碳。一方面也想試驗活性碳對於水草成長的影響。
但這麼做也有附加的缺點:
流木分解後所出現的腐植質(humin)累積迅速,
水質的黃化變得日益嚴重,
水下的光環境也就變得較暗了。
或許是我不斷的在濾籃內增加小流木的關係,
再加上我至今不考慮進行換水,
導致水色日漸昏暗,
終於出現了好久沒見的矽藻。
透過增加流木來提供二氧化碳供應的同時,
也要承受分解產物所帶來的水色影響,
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當然了,
現有的 LED 照明亮度不足或衰退,
也是必須考慮的可能原因。
除了水色和矽藻的問題以外,
我在設缸三個星期後的 2014 年 3 月 18 日,
水族缸整體看似穩定,
用來試水的大河米蝦和笠螺都全數健在,
於是我以分批的方式放養各二十尾的紅鼻剪刀和紅蓮燈。
觀賞魚在放入水族缸後的幾天,
或許是氣候轉變或狀況不穩,
開始出現令人討厭的白點病,
由於先前在戊二醛(Glutaraldehyde)之探討(11):容易碳(EasyCarbo)治療白點病的效果一文中,
發現戊二醛對於白點病的治療是具有效果的,
於是就開始進行每日標準劑量的戊二醛添加。
原本成長最好且頂芽呈現紅色的紅菊花,在連續添加戊二醛三日以後幾乎全溶解光了。這已經是我第二次遇到紅菊花因添加戊二醛而陣亡的狀況,看來紅菊花不太適合種植在添加戊二醛的環境中。
很遺憾的是,
這批紅蓮燈和紅鼻剪刀非常地不穩定,
除了白點病以外也出現了柱狀病,
這樣的病況簡直是無可挽回了。
魚隻的數量也迅速的減少,
在連續添加了三天的戊二醛後,
我決定放棄了,
雖然白點病有控制下來的感覺,
但戊二醛終究無法挽救柱狀病所造成的死亡。
更有趣的現象發生了,
原本在我看來生長最好的紅菊花,
在經過了連續三天的戊二醛摧殘之後,
幾乎全已經融頂也跟著毀了。
這再度應證了我在水草激紅實驗的結果文中所觀察到的:
紅菊花草竟然是屬於害怕戊二醛的水草之一。
雖然停止戊二醛的添加後,
紅菊花很可能再度成長回來,
但我無法排除戊二醛在日後再度運用的可能性,
因此就此想放棄繼續種植紅菊花了。
在設缸即將一個月的時候,
其他的水草生長都還可以接受,
原本成長最好的紅菊花因連續三天的戊二醛而溶解,
而古巴葉底紅則狀況始終不佳,
除了在最陰暗角落的植株的生長尚可之外,
其他的植株都可見葉形萎縮且落葉的狀況。
換燈具後原本消失的矽藻,在移除全數的陶瓷過濾環後竟然又大量的出現了!不禁令人懷疑 LED 燈具的衰退速率,或者矽藻的產生本來就和光照強度沒有絕對的關係。
我的水族缸所測得的碳酸硬度(KH)不斷的緩慢上升,
從設缸之初的 KH=3 dKH(自來水的 KH = 3.5 dKH),
在一個月後上升至 KH = 4.75 dKH,
或許古巴葉底紅對於二氧化碳和碳酸硬度的要求更高,
而從前的荷蘭式無二氧化碳水草缸內也沒種植古巴葉底紅,
因此我也打算不再繼續浪費時間在古巴葉底紅上。
另一株成長狀況不是很好的水草式台灣水韭(Isoetes taiwanensis)。
台灣水韭在先前底泥餔設厚度超過 5 公分的環境中生長很不錯,
如今在底層薄泥外加厚矽砂的環境中反而長得不好,
最可能的原因是台灣水韭是屬於透過根系獲取二氧化碳的植物,
而目前的雖然鋪設了 1.5 公分的山土,
但對於根系尚未深入泥土層內的台灣水韭而言,
因獲益不大導致生長不佳。
這同時也顯示出,
由於水草的根系尚未深入泥土層內,
泥土至目前為止所帶來的效益還很有限。
但這都要透過時間的等待來告訴我們更多的答案了。
友人阿華在設缸後一個月(2014 年 3 月 24 日)當日來訪,
他順道帶來了好幾種水草提供給我試種,
剛好能回補我打算移除紅菊花和古巴葉底紅後所留下的空間,
同時也能夠藉機測試幾種或許能夠在無二氧化碳流木環境成長的水草。
於是我在翌日進行了水草的替換和種類的新增,
水草的種類增加了不少。
這批新的水草在這兩個星期都有成長,
算是很令人欣慰的成果。
紅唇丁香取代了古巴葉底紅的原本位置,最左邊陰暗位置的兩株紅唇丁香幾乎完全變成綠色的,這兩株的位置剛好也是古巴葉底紅唯一成長還不錯的兩株所在位置。
然而先前困擾著我的矽藻,
竟然在設缸後六個星期再度出現了,
而且這次矽藻是廣泛的分佈在水族缸各處!
矽藻的出現,
當然有可能是我現在改養剛果魚(Phenacogrammus interruptus)和石美人(Melanotaenia boesemani),
十幾尾中型魚吃多拉多的影響了水質,
正如同藻類防治入門(五):矽藻(褐藻)和水族缸中的藻類(08):矽藻兩文都提到過的,
矽藻未必是光照不足所造成的,
美國的水草博士 Tom Barr 更「懷疑」矽藻的誘發可能是 NH4 所致!
這有可能是在設缸滿五個星期(2014 年 4 月 1 日)的時候,
我將移除了濾籃內所有的陶瓷過濾環,
改塞滿了小流木塊藉以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
並且放了一包活性碳以協助改善日漸變深的水色,
因此整個過濾器的硝化細菌數量突然大幅的減少,
但奇怪的是除了玻璃面的綠斑藻和葉片的矽藻以外,
水族缸內尚無其他藻類出現。
況且矽藻主要是出現在水族缸的光線較弱的位置,
再加上除了水族主力照明正下方的紅唇丁香(Ludwigia senegalensis 亦作 Ludwigia sp. GUINEA),
幾乎其他的水草都是綠色的,
我對於 LED 照明的衰退速率可說充滿了疑問。
這個實驗缸發展至今六個星期,
雖然能初步見到流木分解出二氧化碳所帶來的好處,
例如紅蝴蝶雖然不怎麼肥大但至少還活著。
但為了改善整體的水族環境和水草生長,
我打算進行許多必要的調整和觀察。
紅蝴蝶雖然在更換人工光源後發生了縮頂,但後來又冒出側芽繼續成長,雖然不怎麼肥美,但相較於先前的泥土缸不到一個月便全數陣亡,算是至目前為止存活最久的一次實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