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根系在缺氧的底床中,
供應周遭氧氣造成溶氧的梯度,
對於脫氮作用反而有促進的作用,
而非在溶氧量極低的環境中,
才有利於脫氮作用的進行。
那麼我們就覺得好奇了,
水草的莖葉部位的情況呢?
水草莖葉對硝化作用有何影響呢?
莖葉部的高溶氧量是否不利於脫氮作用的發生,
或者莖葉的溶氧梯度也同樣有助於脫氮作用的進行?
我們還是來參考研究報告怎麼說吧。
瑞典的學者 Eriksson 等人於 1999 年發表了一篇研究,
學者以龍鬚草(Potamogeton pectinatus)為研究對象,
探討照明對水草表面和根系對於硝化作用和脫氮作用的影響。
研究人員分成了三個實驗的小組,
分別是只含有龍鬚草的莖葉、底床和龍鬚草加底床,
在六小時黑暗、六小時照光和六小時黑暗的照明環境中,
並且注入氮14的氨氮(NH4)和氮15的硝酸(NO3),
來觀察硝化作用和脫氮作用的差別。
傳統上單純的以好氧或缺氧環境來看待硝化作用和脫氮作用,其實並不適用在水草的身上。
實驗的結果發現,
在含有龍鬚草的兩組當中,
溶解態無機碳(DIC)濃度的變化,
介於有照明時的 8 mg/L 和黑暗時的 16 mg/L 之間;
而只含有底床的這一組,
溶解態無機碳濃度則不論光照或黑暗,
很穩定的介於 13 至 15 mg/L 之間。
這個數據對於天然水草缸的玩家而言,
是很值得留意的碳元素濃度。
此外就硝酸濃度而言,
在只含有龍鬚草的實驗組當中,
整體的硝酸濃度呈現了淨增加;
但在含有底床的兩組實驗中,
整體的硝酸濃度則呈現了淨減少。
若再從照明於否的角度來看,
在有光照的時後,
含有龍鬚草的兩組實驗,
其硝酸濃度都是增加的;
但在黑暗的時候,
三組的硝酸濃度都是減少的。
學者認為黑暗期三組實驗的硝酸都呈現減少,
意味著硝酸都出現了消耗的現象。
根據研究指出,水草每公克乾重的表面積約為 0.16 平方公尺,而水草表面積的硝化作用速率則約為 0.5 mg/h/m2。
這個實驗同時也再度證實了,
含有水草的兩組,
其硝化作用比起只含底床的這一組,
活性要高出非常的多。
況且在照明的情況下,
水草表面的硝化作用又特別的顯著,
只含底床的這一組,
硝化作用的速率則和照明與否無關。
這很可能是和水草在照明時產生大量的氧氣,
有利於附著於表面生物膜內的硝化細菌使用。
這不禁令我們想起了「水草與生化過濾(下):當水草遇到硝化細菌」一文,
Diana Walstad 女士也提到了水草的莖葉上都覆蓋著一層硝化細菌,
並認為水草缸可以不使用過濾器。
其實根據瑞典學者在先前的研究也計算出,
水草每公克乾重的表面積約為 0.16 平方公尺,
而水草表面積的硝化作用速率則約為 0.5 mg/h/m2。
研究人員利用氮15的氮氣(來自 NO3)和氮14的氮氣(來自 NH4),
來協助鑑定脫氮作用的發生速率和比例。
脫氮作用在水草的莖葉表面也會進行,有別於許多人原先的觀念。
由圖表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脫氮作用在只含底床和同時含有底床與龍鬚草的這兩組中,
比起只含龍鬚草的這一組要高出很多。
雖然沒有底床環境,
只含龍鬚草的這一組依舊在進行脫氮作用,
也就是說水草的莖葉表面雖然處於高溶氧量的環境下,
脫氮作用仍舊會發生。
在含有底床的這兩組實驗中(不論有龍鬚草與否),
14NO33- 的脫氮作用所佔的比例很低,
但在只含龍鬚草的這一組中則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由於水草莖葉表面的硝化作用速率是脫氮作用速率的 40 倍,
作者認為氮14由氨氮經過硝化作用變成了氮14的硝酸,
然後才進行脫氮作用。
這意味著水草表面的脫氮作用,
其實是和硝化作用有很緊密的關係的。
水草葉面在行光合作用時,不但提供了氧氣,還提供了鹼性的環境,很有利於硝化作用的進行。
水草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積給為生物附著生存,
同時也在莖葉上提供了氧氣給硝化細菌使用,
此外水草在行光合作用的時候,
表面的酸鹼值(pH)也可能因脫鈣作用而升高,
對硝化細菌而言又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所以水草莖葉對於硝化細菌具有很正面作用。
而我們先前曾提到了,
脫氮作用往往是和硝化作用伴隨而生,
並非全然是我們原先所預期的絕對缺氧環境,
這可由不論是在水草的根系或者莖葉上,
都發現了在有氧環境中也能產生脫氮作用來證實。
無論如何,
對於沒種植水草的水族愛好者而言,
脫氮過濾器或許是個考慮的器材。
但對於水草缸而言,
由於水草不論莖葉或根系,
都提供了硝化作用和脫氮作用的環境,
可就不用太擔心脫氮作用了,
反正一切交給水草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