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水草缸的美景未必隨時能被我們看得到。
畢竟大部分人的生活作息是早出晚歸的,
而水草缸在一般的觀念中,
需要連續的照明,
例如每日 8-10 個小時。
然而很遺憾的是,
除非我們回家後才開始點燈,
否則水草缸有一大部分的開燈時間,
是在我們看不到的時段,
不論是還未回家或已經上床,
那麼這一段照明得時間未被人欣賞到,
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此外每當我們一大早出門的時候,
水草缸往往是在熄燈的狀態,
也就是無緣在上班或上學前,
就欣賞到水草缸的壯麗景觀。
那麼是否有可能改變水草的照明,
好讓我們最可能在家的時段裡,
欣賞到水草缸的景致?
於是我便開始思考了,
來個「分段式照明法」會有啥結果。
三餐點燈法在歷經六週後的水草成長狀況。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
水草需要的是連續的照明,
才能獲得有效的成長,
或不影響其生理時鐘。
然而我卻搜尋不到文獻,
如果把水草的光照分成好幾段,
對水草的成長會有何影響?
德國人提出了「午休關燈」的做法,
依據的是熱帶地區未必是全天候都能接受到陽光普照。
這個觀點的確沒錯,
我們身在亞熱帶的台灣,
確實未必能每日都有艷陽高掛的日子,
建築物、樹蔭、烏雲甚至豪雨,
每每嚴重影響到水草對於日照的接受時間。
雖然未必每次都昏暗無比,
但這樣的環境是存在的,
而且並不罕見。
於是,
我的腦海裡浮現了一個構想,
那就來試驗看看「三餐點燈法」的水草栽培實驗吧。
於是我就在 2009 年 6 月 13 日一時衝動,
真的就動手玩玩看了。
首先我做了大幅度的水草修剪,
把成長過度旺盛的大寶塔全部丟棄,
雖然大寶塔成長得很漂亮,
但相對的對於二氧化碳或碳元素的競爭,
也是必優於其他的水草,
對其他水草可能產生不利的影響。
北極杉和新中柳的成長很令人滿意。
接著我重新調整水草的造景,
種入了新的水草:新百葉草,
同時增加了小血心蘭的植株。
想看看在移除大寶塔後,
小血心蘭的成長是否能有所改善。
在大修剪和佈景完了以後,
也進行了過濾器的清洗。
此外為了降低其他因子的干擾,
我從當日開始每日天加 5 CC 的戊二醛,
同時也灑了一些巨量與微量元素,
不過肥料只灑了那麼一次而已。
最重要的來了,
我把這次的實驗稱為「三餐點燈法」。
第一次點燈是在「早餐」時段,
從上午的 6:30 至 9:00,
時間為 2.5 個小時,
也就是在大家起床後至出門前,
都能欣賞到水草缸的美景。
第二次點燈是在「午餐」時段,
從上午的 11:30 至 14:00,
時間為 2.5 個小時,
這是一般人的午餐時間,
家裡常有人進出。
第三次點燈是在「晚餐」時段,
從下午的 17:30 至 22:30,
時間為 5 個小時,
晚上大家都回來了,
點燈時間較長。
也就是說,
水草缸的總照明時間為 10 個小時,
但中間歷經了兩次的熄燈昏暗期。
蘇奴草的成長也日益的茂密。
這樣做到底會發生甚麼狀況?
沒人知道。
我只知道連續的黑暗期對植物生理很重要,
而在我的實驗中,
的確有很長的連續黑暗期,
也就是從晚上的 10:30 至隔日上午的 6:30。
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此缸由於在變動後水質異常混濁,
因此沒有拍照留念,
不過沒關係,
我在 2009 年 7 月 4 日實驗滿三星期的時候,
做了第一次的拍照記錄(參見最上圖)。
同時經過了三星期的實驗,
也有了初步的發現。
首先是水族缸的酸鹼值變化,
水草缸在每次點燈的時候,
都可見到酸鹼值的上升,
代表著水草在上午和中午的短暫 2.5 小時照明中,
同樣會行光合作用。
而只要一熄燈,
酸鹼值便又會緩慢的下降。
整體而言,
水族缸的酸鹼值浮動變小了。
這對於執著於酸鹼質穩定的草友而言,
可說是個好消息。
不過我是不信這一套就是啦。
小血心蘭的成長狀況不佳,在光線直射部位的植株都,溶解腐爛的情況最為嚴重。
其次是冷風扇的吹拂時間變得比較少。
或許是燈光的熱能不再像之前一樣,
連續十個小時往水族缸加溫,
因此溫度上升比較緩慢。
不過我的水族缸水溫設定在 29 度,
說實在的是在考驗水草的耐熱能力。
另外一個好玩的現象是,
水草的睡眠運動似乎不太能調是得過來。
一大早點燈時大部分的水草都還在睡覺,
而晚上未至熄燈時間就有許多水草開始進入睡眠運動了。
這是個很有趣的議題,
水草的睡眠運動引發,
到底是以熄燈時間為主,
還是以最初點燈時間開始計算,
顯然無法從這三個星期的實驗得到任何的明確答案。
再來就是耐心等候了。
又經過了三個星期,
也就是實驗在進行了六個星期以後,
我在今日(2009 年 7 月 25 日)又做了一次照片的紀錄。
這次的紀錄可以和三個星期前的水草成長做很明確的對比,
水草是否能適應三餐點燈法的栽培方式,
今日就可有個很初步的答案了。
而隨著實驗的進行,
我又發現了更多好玩有趣的現象。
新百葉的葉型大幅縮水,簡直讓人認不出來了。
先來看看小血心蘭吧。
小血心蘭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這到底是缺碳、高溫或不是應三餐點燈法,
很難有個明確的答案。
但我個人會首先懷疑高溫的問題,
根據德國 Christel Kasselmann 女士的資料,
小血心蘭的高溫極限為 28 度。
這幾個星期來的 29 度高溫,
似乎令小血心蘭撐不太下去了,
因此逐一發生溶解腐爛!
當然了缺碳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雖然每日使用了戊二醛,
不過有些水草對於碳元素的需求,
比我們所想像中的高得多。
其次是蘇奴草的成長。
蘇奴草在使用了戊二醛以後,
破葉的情況改善了很多,
有趣的是殘存出現破葉的植株,
主要集中在燈光最亮的中間部分。
中斷照明顯然對蘇奴草看不到不良的影響。
而新百葉自始至終都維持小葉型,
老實說型態令人很不滿意;
況且有些植株發生白化的現象。
葉片小型化的,
還發生在紅雨傘的身上。
紅雨傘經過這六個星期的實驗,
葉片的長度縮小了,
而且羽裂的程度也變少了。
我們若撇開水溫對水草型態的影響不談,
若從光照對水草型態影響的角度,
這樣的變化會令人感覺是「強光短日照」的變化,
也就是說先前紅雨傘接受到連續十個小時的光照,
如今變成片段式的照明,
而且最長的一次點燈也僅有五個小時。
或許這最後的五個小時,
才是影響紅雨傘的關鍵。
無論如何,
這都只是個人的推測而已。
紅雨傘的型態很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光照時間和強度、水溫的高低都會影響水草的型態。
原本是個一時興起的構想,
只是要觀察水草是否能以「三餐點燈法」來栽培,
想不到卻引來了更多的疑惑。
尤其是水草的形態變化,
水草的型態向來是很多水草玩家想要操弄的方向。
不論是照明時間長短和強弱,
乃至於水溫的高低,
都能對水草得型態產生相當的影響,
也就是說其複雜的程度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有不少種水草在這次為期六週的實驗中順利成長,
大致上來說,
只要不在意怪異的形態出現,
三餐點燈法對於某些水草栽培來說是可行的,
至少在我的水族缸中,
綠色的水草成長都能適應三餐點燈法。
很可惜的是,
或許我不該選在盛夏高溫來進行實驗,
一些不耐高溫的水草,
無法經由此次的實驗來論斷是否能適應三餐點燈法。
至於打二氧化碳的低溫缸,
是否會出現更好的成果,
有待日後的更多客觀實驗來求證。
無論如何,
我的三餐點燈法水草栽培實驗,
就到今天為止。
因為我又有新的構想打算要實驗看看了。